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一箭18星!中国1.5万颗卫星今起“千帆竞发”
2024-08-06 18:47:00 稿源: 潮新闻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0次飞行。

  据央视报道,此次发射的千帆极轨01组卫星是我国低轨互联网“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批量化研制以及“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央视军事微信公号评论表示,今天“一箭18星”的航天壮举,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帆竞发

  “千帆星座”计划,又称“G60星链”计划,这一巨型星座是我国在低轨道卫星通信领域的重大布局。

  据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消息,“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之一,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主导规划、建设、运营等业务,“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

  2021年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千帆星座”计划,一期计划在今年发射108颗卫星,到2027年将完成发射1296颗卫星,为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的服务。这一宏伟计划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雄心,也将为通信、导航、遥感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图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信公号

  在“千帆星座”计划的初始阶段,一枚长征六号甲火箭将发射10多颗卫星,2024年有望发射7-8次。未来或将采用“一箭36星”“一箭54星”发射方式,这将极大加速建设过程。

  时不我待

  目前,全球最知名的近地轨道卫星星座当属“星链”。2014年,埃隆·马斯克领导的SpaceX公司提出了这一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拟用4.2万颗卫星来取代地面上的通信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价格较低的卫星宽带服务。迄今最成功的可重复使用火箭猎鹰九号,最主要的发射任务就是大批快递“星链”卫星入轨。

今年3月15日,SpaceX公司用“猎鹰9”运载火箭将23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新华社/美联

  今年5月,马斯克在X平台上发帖,祝贺“星链”全球用户数量突破300万。同月,“星链”卫星发射总数已达到6459颗。

  太空轨道和资源是稀缺和排他的,商业航天是一场竞速赛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目前各国申报数量已超7万颗。而按照SpaceX的“星链计划”,要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潮新闻记者,ITU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按照申报顺序获得优先使用权,也就是先到先得。

  “但是提交申请并非一劳永逸,不是说只要你递交了申报,轨道就空在那里等着你。”据杨宇光介绍,ITU规定,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发射,将被视为放弃轨道使用权。

  打一个比方,就像你去餐厅订座,预定时间到了,又超时15分钟以后,如果你人还没到,那么订好的座位就没了,让给别人了。这是一个道理。

  因此,发展商业航天是一件必须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20年中国向ITU提交了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12992颗低轨卫星。2022年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星网工程”正式立项。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成立,目前已有试验卫星在轨进行技术验证。

  “未来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国内企业要加油干、拼命干,抓住这样一个窗口期,助力我国夺取未来空天话语权。”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如是表示。

  未来可期

  “过去,信息技术的云都是建在地面上。而现在,云升到了天上,太空里也有了云。”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云计算以及相关产业越来越发达,为众多企业和机构提供云服务,让使用者随时获取云上资源。

  如今,云为何升到太空里,与卫星互联网融合?这是因为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星座,可以实现信号全球覆盖,为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和设备提供云服务。沙漠、森林、海洋……这些地面上的通信基站和云服务器难以覆盖的地方,理论上都可以接收到卫星信号,这就是近地轨道卫星星座的优势所在。

  “星链计划构建的卫星互联网已具有较大规模,好比在太空建好了高速公路。今后在这条公路上是通行轿车,还是卡车,就有很多选择。”田丰解释说。比如,部分“星链”卫星搭载了激光通信设备,可进行星间激光通信。它们能够与不同高度的卫星或地面站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大幅缩短通信时延,构建起一个信息高效共享的天地一体化网络。

  至于为什么要在天上部署成千上万颗卫星那么多,杨宇光为潮新闻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近几十年来电子元器件性能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微小卫星能实现大卫星的部分功能,加上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得以前难以实现的数量上万、造价低廉的低轨微小卫星星座,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杨宇光说,“我们头顶的卫星数量越多,在功率、波束、频率、信号连续性等方面,越能满足地面上巨量用户的需要。”换句话说,卫星越多,上网冲浪的体验越好。

  虽然中国版“星链”启动在即,不过距离正式规模商用,仍有一段时间的窗口期。据业内人士预测,可能还要等5至10年。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箭18星!中国1.5万颗卫星今起“千帆竞发”

稿源: 潮新闻 2024-08-06 18:47:00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0次飞行。

  据央视报道,此次发射的千帆极轨01组卫星是我国低轨互联网“千帆星座”的首批组网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批量化研制以及“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央视军事微信公号评论表示,今天“一箭18星”的航天壮举,标志着我国向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帆竞发

  “千帆星座”计划,又称“G60星链”计划,这一巨型星座是我国在低轨道卫星通信领域的重大布局。

  据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消息,“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之一,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主导规划、建设、运营等业务,“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

  2021年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千帆星座”计划,一期计划在今年发射108颗卫星,到2027年将完成发射1296颗卫星,为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的服务。这一宏伟计划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雄心,也将为通信、导航、遥感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图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信公号

  在“千帆星座”计划的初始阶段,一枚长征六号甲火箭将发射10多颗卫星,2024年有望发射7-8次。未来或将采用“一箭36星”“一箭54星”发射方式,这将极大加速建设过程。

  时不我待

  目前,全球最知名的近地轨道卫星星座当属“星链”。2014年,埃隆·马斯克领导的SpaceX公司提出了这一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拟用4.2万颗卫星来取代地面上的通信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价格较低的卫星宽带服务。迄今最成功的可重复使用火箭猎鹰九号,最主要的发射任务就是大批快递“星链”卫星入轨。

今年3月15日,SpaceX公司用“猎鹰9”运载火箭将23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新华社/美联

  今年5月,马斯克在X平台上发帖,祝贺“星链”全球用户数量突破300万。同月,“星链”卫星发射总数已达到6459颗。

  太空轨道和资源是稀缺和排他的,商业航天是一场竞速赛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约6万颗,目前各国申报数量已超7万颗。而按照SpaceX的“星链计划”,要在2027年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潮新闻记者,ITU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按照申报顺序获得优先使用权,也就是先到先得。

  “但是提交申请并非一劳永逸,不是说只要你递交了申报,轨道就空在那里等着你。”据杨宇光介绍,ITU规定,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发射,将被视为放弃轨道使用权。

  打一个比方,就像你去餐厅订座,预定时间到了,又超时15分钟以后,如果你人还没到,那么订好的座位就没了,让给别人了。这是一个道理。

  因此,发展商业航天是一件必须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20年中国向ITU提交了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12992颗低轨卫星。2022年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计划“星网工程”正式立项。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成立,目前已有试验卫星在轨进行技术验证。

  “未来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国内企业要加油干、拼命干,抓住这样一个窗口期,助力我国夺取未来空天话语权。”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如是表示。

  未来可期

  “过去,信息技术的云都是建在地面上。而现在,云升到了天上,太空里也有了云。”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云计算以及相关产业越来越发达,为众多企业和机构提供云服务,让使用者随时获取云上资源。

  如今,云为何升到太空里,与卫星互联网融合?这是因为在近地轨道运行的卫星星座,可以实现信号全球覆盖,为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和设备提供云服务。沙漠、森林、海洋……这些地面上的通信基站和云服务器难以覆盖的地方,理论上都可以接收到卫星信号,这就是近地轨道卫星星座的优势所在。

  “星链计划构建的卫星互联网已具有较大规模,好比在太空建好了高速公路。今后在这条公路上是通行轿车,还是卡车,就有很多选择。”田丰解释说。比如,部分“星链”卫星搭载了激光通信设备,可进行星间激光通信。它们能够与不同高度的卫星或地面站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大幅缩短通信时延,构建起一个信息高效共享的天地一体化网络。

  至于为什么要在天上部署成千上万颗卫星那么多,杨宇光为潮新闻记者做了详细解释。

  “近几十年来电子元器件性能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微小卫星能实现大卫星的部分功能,加上火箭发射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得以前难以实现的数量上万、造价低廉的低轨微小卫星星座,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杨宇光说,“我们头顶的卫星数量越多,在功率、波束、频率、信号连续性等方面,越能满足地面上巨量用户的需要。”换句话说,卫星越多,上网冲浪的体验越好。

  虽然中国版“星链”启动在即,不过距离正式规模商用,仍有一段时间的窗口期。据业内人士预测,可能还要等5至10年。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