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顾一伟
“很荣幸再次登上央视,让我有机会在全国观众面前推广‘荡蟹’技艺,使得这项非遗技法能连绵不绝传承下去。”
8月4日晚,再次亮相央视《超级农人秀》专题节目,鄞州区咸祥镇咸六村村民朱英健想的依旧是如何更好地把“荡蟹”传承下去。
作为“荡红钳蟹”技艺传承人,现年62岁的朱英健,自小随父辈学习“荡蟹”。
从2019年到2024年,五年时间,宁波这位“手艺人”四次登上央视,让“荡蟹”这门技艺被更多的人“看见”。
这位手艺人8岁开始“荡蟹”
在沿海滩涂上,有一种被当地人叫做“红钳蟹”的小螃蟹,得名于其雄性的一只螯特别大而且颜色鲜艳,通常是红色的,学名又叫“招潮蟹”。
当潮水退去时,“招潮蟹”会离开它们的洞穴来到海滩上觅食或进行其他活动。而当潮水上涨时,它们则会返回洞穴中。因此,人们观察到“招潮蟹”似乎是在“招唤”潮水的到来。
长期以来,“招潮蟹”都是沿海百姓餐桌上常见的美味。
因为动作迅速、反应机敏,抓小蟹效率最高的是一种叫做“荡蟹”的特殊手法——用特制的八爪蟹钩在空中荡出去,落在3米外的红钳蟹前面,手腕一抖,钩子收回的同时,就把“红钳蟹”也钩了回来。
《超级农人秀》专题节目用整整25分钟的时长对飞钩“荡蟹”技术做了全方位的拍摄。
“荡蟹”实则是钩蟹,因蟹钩在悬空中荡来荡去钩蟹,故而得名。
“荡蟹”的蟹钩是用铁打成的八极钩,中间柄长12厘米左右,钩长6厘米左右,重约半斤,如一顶微微张开的小雨伞。整副“荡蟹”工具由一根一米左右长、笔杆粗细的竹竿,粗棉纱线和一个蟹钩组成。
朱英健是“荡红钳蟹”技艺传承人,他自小随父辈学习“荡蟹”,8岁起便在滩涂上与“红钳蟹”打交道,一步步成长为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说起来,其使用的八极蟹钩自父辈沿用下来,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
“‘荡蟹’要看气候和潮汐,每年六七月梅雨季退潮的时候,是‘荡蟹’的最好时机,泥土里的红钳蟹纷纷从洞里爬出觅食,有时一个潮时便可钩来四十多斤蟹。”与朱英健一样擅长“荡蟹”的朱根华师傅说道。
他凭一技之长四次登上央视
“荡蟹”是一个技术活,目前熟练掌握这一技巧的不超过5人,且大多为70岁以上的老人,新鲜血液严重不足,这门技艺濒临失传。
为了“后继有人”,朱英健在全市首个村级非遗馆——咸六村非遗馆设立荡蟹技艺展示区,定期进行表演传授,让村民与游客近距离体验这门技艺,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媒体传播活动。五年来,凭借自己独特的技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四次登上央视,他用镜头展示“荡蟹”技艺,提升大众认知度。
每一次登上央视,朱英健都记得清清楚楚。
2019年,朱英健首次亮相央视10套科教频道的《味道》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荡蟹”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以及红钳蟹酱的做法。
2022年,朱英健携这项技艺远赴北京的央视演播大厅,参加央视3套综艺频道的《欢乐城市派》栏目,节目中跟随咸祥民间音乐社的《快乐抲鱼人》节目一同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项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捕蟹方式,更是一种文艺表达。
今年6月,朱英健登上央视2套财经频道的《生财有道》节目。节目通过深入报道咸祥镇的非遗技艺和乡土传承,让“荡蟹”及其背后的经济价值展现在观众面前。
今年8月,朱英健再次亮相了央视农业频道的《超级农人秀》节目。该节目用25分钟的时长全面展示了“荡蟹”技艺的技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朱英健透露,除了上述四次登上央视,还有一部央视纪录片近期将拍摄完成,预计在年底播出。
“央视4次聚焦‘荡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传承非遗技巧、普及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咸祥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诠释。”咸祥镇党委书记蒋昀说,下一步,咸祥镇将进一步加大各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挖掘力度,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