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7名文化特派员的新年"星语心愿":在阡陌上书写"文化共富"新答卷
2025-02-14 07:2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文化特派员来了

镇海九龙湖美丽乡村。(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东海之滨的宁波,156名省、市、区(县、市)三级文化特派员正以笔墨为犁、以艺术为种,深耕乡野。他们用澎湃的创造力,将“诗与远方”播撒进宁波乡村,书写“文化共富”的新时代答卷。

  这群“文化轻骑兵”,既是传统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他们用艺术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经济,让每一寸土地都浸润文化的温度,让每一次奔赴都成为共富路上的璀璨星光。

  蛇年伊始,万象更新。2025年,文化特派员将如何谋划实施新项目,把脉乡村振兴新需求,回应村民文化新期待?记者走访了7名文化特派员,聆听他们的新春心声。

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 (周凌峰摄)

  省级文化特派员任天:

  催生艺术与乡村的“化学反应”

  宁海一市镇箬岙村里,一群孩童正在竹编装置“摇摇蓬”中嬉戏。“这个装置是村民和师生共同创作的新地标。”省级文化特派员任天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他用艺术设计为这个600年古村注入新的生机。

  “从杭州开车过来,单程要3个多小时,但每次看到村民围着艺术装置骄傲地讲解,就觉得值了。”任天翻开驻村日记,去年暑期学生与老匠人在青石板路上研讨方案的场景历历在目。

任天(左二)与村民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去年6月驻村以来,任天带领学生走遍箬岙的传统建筑群,与村中老匠人擦出创作的火花。竹匠、石匠、木匠、泥瓦匠、画师等,都是任天的创作伙伴。

  “顶棚使用的石花窗元素很有‘箬岙本味’,我们就是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他指着建筑小品石翳亭介绍。

  更深远的变革正在酝酿。在村子的一处展厅内,8个展览板块勾勒出古村新图景:青年旅舍、研学基地、乡村美术馆……

  “展览就像火种,要让村民、游客看见箬岙发展的更大可能性。”任天透露,今年,艺术展览开幕式将联动美院资源,邀请全国各地的乡建专家共议发展。

  变革背后是多方合力。市集项目中,美院学生与村民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邀请行业专家为改造点位把脉的“乡村会客厅”活动,已举办4场;村书记褚卫东正协调建设用地,助推艺术项目落地……

  “艺术不是点缀,而是激活乡村的密码。当美院课堂延伸到古村,当老手艺遇上新设计,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化学反应’。”任天说。

  市级文化特派员陈莉娜:

  做好“非遗+”大文章

  2月10日,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热闹非凡,一场以“光影千年”为主题的非遗民俗彩灯艺术展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处处悬灯结彩,不仅有精致的宫灯、纱灯、吊灯,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山水、花鸟等造型彩灯,还有老虎灯、蛇灯等十二生肖灯。

  “彩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样式繁多,名称各异。在宁波旧俗中,正月十三为‘上灯夜’,正月十八为‘落灯夜’,其间为‘灯节’。”台上,宁波市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省箜篌学会会长陈莉娜一边给大家讲述彩灯历史,一边演示制作方法。

陈莉娜带着孩子们演奏箜篌。(周凌峰王博摄)

  台下,30组亲子家庭积极参与彩灯制作,气氛温馨祥和。孩子们灵动的小手在材料间穿梭,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家长们则在一旁辅助,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鼓励与关爱。

  据介绍,非遗民俗彩灯艺术展是在陈莉娜的牵线搭桥下举办的。担任文化特派员以来,陈莉娜在走马塘组织开展了多场非遗活动。她结合走马塘的发展实际,实施“宋韵新风非遗焕彩”古村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其中,非遗焕彩是重头戏。

  “展望新年,我将进一步利用好走马塘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资源,推进‘非遗入村计划’,做好‘非遗+’大文章,帮助村里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利用,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陈莉娜说。

  省级文化特派员沈苏杭:

  城中村变身青年聚场

  元宵刚过,北仑大碶街道周隘陈村“新潮”涌动:上午10点,“坐·coffeetea”开门迎客,咖啡香味在村道中氤氲;日落时分,烤肉的滋滋声从日式铁板烧店里传出;夜幕降临,年轻人在“作·深夜酒场”里举杯畅谈……

  从典型的城中村变身青年聚场,周隘陈村的“变形记”由省级文化特派员沈苏杭一手策划。

  经过多次调研,沈苏杭发现这个位于街道核心地带的小村子有其独特的优势: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要实现优势最大化,让村庄‘出圈’,让游客入村。”沈苏杭说。

《1818黄金眼》粉丝见面会在周隘陈村的文化礼堂举行,中间绿衣男子为沈苏杭。(受访者供图)

  作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运营发展部副主任,为村庄注入流量是他的“拿手好戏”。

  自去年6月驻村以来,他打造“碶上烟火·梦回青河”文化品牌,启动“城中村爆改计划”,让年轻人成为这里的常客。

  如今,日咖夜酒、日料烤肉等年轻化业态陆续在村里落地,推动村集体收入增长约5%;《1818黄金眼》粉丝见面会、青年相亲交友派对等10余场文艺服务活动在村里开展,村庄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谈及2025年的工作,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将完成‘梦回青河’街区的开街仪式及‘点亮岩河’亮化工程,同时,引进更多新业态,举办更多文化活动,加速周隘陈村变身青年聚场。”

  区(县、市)级文化特派员王荆:

  让朝阳村“目之所及皆有书法”

  2月11日下午3时,镇海区区级文化特派员、区文化馆馆长王荆刚参加完活动,就驱车赶到骆驼街道朝阳村。此时,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晨敏等人正翘首以盼,他们要一起商量朝阳村今年干点啥“大事”!

  “去年我们在村里搞了一些书法活动,反响很好。但全村‘墨香’氛围仍不够,今年首件大事,就是在‘目之所及皆有书法’上做文章。”王荆直切要害,刘晨敏听后眼睛一亮。

王荆(左一)为村民送“福”字。(朱晓峰摄)

  “我们打算用镜框装裱100多幅书法作品,送到村民家中挂起来;选一些民宅外墙,制作书法艺术装置或请书法名家现场题写……”王荆道出了想法。刘晨敏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提出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报名,让村民分批次认领心仪的书法作品。”

  “王老师,村里的鲤朵小院咖啡吧计划3月份开业,届时能否和书法做一些融合?”在村里挂职的选调生龚颖现场取经。

  “开业当天,可以在咖啡吧外搞一个书法集市,作品我来提供。周边的游步道也可以布置一些书法历史名篇,增强氛围感。”王荆立马有了“金点子”。

  今年,王荆心中还有更大的蓝图:待村里“目之所及皆有书法”后,她打算将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青少年书法比赛或现场赛等引入朝阳村,进一步扩大书法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级文化特派员江雯雯:

  拓展乡村文化广度深度

  慈溪市逍林镇福合院村内,一面文化墙十分引人注目——在白墙黛瓦、雕花窗格之间,铺开了100个红底黑字的“福”字。宁波市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江雯雯和村干部共同设计了这面墙壁,邀请了100名书法家为村庄挥毫泼墨,随后将书法作品制成瓷砖,上墙装饰。

  “‘福’字,既为新春佳节添彩,还传达了村民打造‘和合福地’的美好愿景。”江雯雯说。

  江雯雯的派驻地为逍林镇,重点结对村为福合院村。该村棉拖鞋产业兴旺,“和合”文化氛围浓厚。去年,她和镇村携手,改造提升“和合”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举办了“和合”重阳节等活动。眼下,新岁启新程,她有了新的规划。

  “我要继续挖掘乡村特色,将零散的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拓展乡村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江雯雯说。

  新的一年,“和合”文化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镇村将联合文化特派员,培育宣讲团,传播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故事,展示棉拖鞋产业匠人的风采。

江雯雯(右)和村干部设计文化墙。(余珊珊摄)

  江雯雯整合多方资源,组建了一个乡村拍客团队记录乡村风土人情,还邀请知名导演、资深摄影师为拍客团队提供培训。她还联合高校、乡村企业,策划设计大赛、搭建电商直播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扎根乡村,让江雯雯觉得身心得到了疗愈。“我遇到了很多赤诚的乡村建设者,他们给了我很大激励。乡野亦是旷野,这里有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活。我何其有幸,能投入其中,定当不负使命,竭尽全力。”江雯雯说。

  区(县、市)级文化特派员邬彬旭:

  文化“润”村绘新景

  “拉坯机启动后,大家不能分神,双手要扶着泥坯,确保其位于圆盘中心位置……”日前,奉化区区级文化特派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邬彬旭带着6名游客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邬陶工坊,体验了一回陶器制作的拉坯技艺。在泥与水的“激情碰撞”中,大家感受到了老手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日子,邬彬旭成了一个“大忙人”。接待4个研学团队,联系西坞街道推进庙后周村非遗博物馆建设……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这个古村在新春伊始翻开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庙后周村人文古迹众多,拥有多张‘非遗名片’。”邬彬旭告诉记者,今年,他计划联合第三方打造村非遗博物馆,擦亮庙后周村“宁波市民间文艺创作实践基地(故事基地)”招牌。

邬彬旭指导孩子画坯。(陈章升摄)

  邬彬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釉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去年6月在庙后周村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以来,他在当地打造非遗集市与非遗体验基地,引进山屿火车网红营地等项目,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的一年里,他计划与当地学校、文化机构合作,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打响庙后周村非遗集市品牌,设计推出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将村庄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它们与农业、旅游业融合,帮助庙后周村把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邬彬旭说,希望庙后周村成为一个共富共美、人人向往的未来乡村。

  区(县、市)级文化特派员杨惠芳:

  做好文化的“快递员”

  昨日,象山县县级文化特派员、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杨惠芳裹着棉衣,与村文艺骨干孙美琴、康莉等人围坐在长桌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新一年的计划:“九月初三民俗节要推出米馒头大比拼活动”“健康养生课堂得请县里专家”……

  杨惠芳笑称:“咱们得把文化服务精准配送到乡亲们的心坎上。”

  去年作为文化特派员派驻后山村时,杨惠芳发现这个有1700余人的“城中村”藏着惊喜: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能排出整台晚会,七旬老人随手做的米馒头远近闻名。

杨惠芳在文艺汇演上表演节目。(受访者供图)

  “守着金山要会挖宝。”她借助村里现有的文艺人才队伍,迅速组建起少儿舞蹈队、妇女模特队等7支文艺队伍。今年1月26日的村晚上,这些队伍首次集体亮相,健身舞队带来的《灼灼其华》引得满堂喝彩,台下盯场的杨惠芳感慨:“这才叫把舞台还给百姓。”

  硬件升级是她的第一步棋。去年,她为村文化礼堂添置LED大屏和专业音响设备,老礼堂摇身一变成了“文化综合体”:白天播放越剧,傍晚成了K歌擂台,周末还能承接文艺团体商演。

  眼下,杨惠芳的“文化快递清单”越拉越长:打造国家级曲艺“唱新闻”书场,开设戏曲化妆工作室,增设“村民点单、我们配送”的艺术培训课程。

  夜幕降临,后山村村民跳起了健身舞。杨惠芳掏出手机,拍下这个热闹的场景。在她看来,这些场景比奖状更珍贵:“当文化特派员,就要让每件‘文化快递’都有温度、能生根。”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王 博 何 晴 沈天舟 沈孙晖 水蓝薇 陈章升 实习生虞笑梅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7名文化特派员的新年"星语心愿":在阡陌上书写"文化共富"新答卷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2-14 07:27:00

镇海九龙湖美丽乡村。(镇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东海之滨的宁波,156名省、市、区(县、市)三级文化特派员正以笔墨为犁、以艺术为种,深耕乡野。他们用澎湃的创造力,将“诗与远方”播撒进宁波乡村,书写“文化共富”的新时代答卷。

  这群“文化轻骑兵”,既是传统的守护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他们用艺术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经济,让每一寸土地都浸润文化的温度,让每一次奔赴都成为共富路上的璀璨星光。

  蛇年伊始,万象更新。2025年,文化特派员将如何谋划实施新项目,把脉乡村振兴新需求,回应村民文化新期待?记者走访了7名文化特派员,聆听他们的新春心声。

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 (周凌峰摄)

  省级文化特派员任天:

  催生艺术与乡村的“化学反应”

  宁海一市镇箬岙村里,一群孩童正在竹编装置“摇摇蓬”中嬉戏。“这个装置是村民和师生共同创作的新地标。”省级文化特派员任天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他用艺术设计为这个600年古村注入新的生机。

  “从杭州开车过来,单程要3个多小时,但每次看到村民围着艺术装置骄傲地讲解,就觉得值了。”任天翻开驻村日记,去年暑期学生与老匠人在青石板路上研讨方案的场景历历在目。

任天(左二)与村民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去年6月驻村以来,任天带领学生走遍箬岙的传统建筑群,与村中老匠人擦出创作的火花。竹匠、石匠、木匠、泥瓦匠、画师等,都是任天的创作伙伴。

  “顶棚使用的石花窗元素很有‘箬岙本味’,我们就是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他指着建筑小品石翳亭介绍。

  更深远的变革正在酝酿。在村子的一处展厅内,8个展览板块勾勒出古村新图景:青年旅舍、研学基地、乡村美术馆……

  “展览就像火种,要让村民、游客看见箬岙发展的更大可能性。”任天透露,今年,艺术展览开幕式将联动美院资源,邀请全国各地的乡建专家共议发展。

  变革背后是多方合力。市集项目中,美院学生与村民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邀请行业专家为改造点位把脉的“乡村会客厅”活动,已举办4场;村书记褚卫东正协调建设用地,助推艺术项目落地……

  “艺术不是点缀,而是激活乡村的密码。当美院课堂延伸到古村,当老手艺遇上新设计,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化学反应’。”任天说。

  市级文化特派员陈莉娜:

  做好“非遗+”大文章

  2月10日,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热闹非凡,一场以“光影千年”为主题的非遗民俗彩灯艺术展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处处悬灯结彩,不仅有精致的宫灯、纱灯、吊灯,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山水、花鸟等造型彩灯,还有老虎灯、蛇灯等十二生肖灯。

  “彩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样式繁多,名称各异。在宁波旧俗中,正月十三为‘上灯夜’,正月十八为‘落灯夜’,其间为‘灯节’。”台上,宁波市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省箜篌学会会长陈莉娜一边给大家讲述彩灯历史,一边演示制作方法。

陈莉娜带着孩子们演奏箜篌。(周凌峰王博摄)

  台下,30组亲子家庭积极参与彩灯制作,气氛温馨祥和。孩子们灵动的小手在材料间穿梭,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家长们则在一旁辅助,眼神中满是对孩子的鼓励与关爱。

  据介绍,非遗民俗彩灯艺术展是在陈莉娜的牵线搭桥下举办的。担任文化特派员以来,陈莉娜在走马塘组织开展了多场非遗活动。她结合走马塘的发展实际,实施“宋韵新风非遗焕彩”古村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其中,非遗焕彩是重头戏。

  “展望新年,我将进一步利用好走马塘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资源,推进‘非遗入村计划’,做好‘非遗+’大文章,帮助村里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利用,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陈莉娜说。

  省级文化特派员沈苏杭:

  城中村变身青年聚场

  元宵刚过,北仑大碶街道周隘陈村“新潮”涌动:上午10点,“坐·coffeetea”开门迎客,咖啡香味在村道中氤氲;日落时分,烤肉的滋滋声从日式铁板烧店里传出;夜幕降临,年轻人在“作·深夜酒场”里举杯畅谈……

  从典型的城中村变身青年聚场,周隘陈村的“变形记”由省级文化特派员沈苏杭一手策划。

  经过多次调研,沈苏杭发现这个位于街道核心地带的小村子有其独特的优势: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要实现优势最大化,让村庄‘出圈’,让游客入村。”沈苏杭说。

《1818黄金眼》粉丝见面会在周隘陈村的文化礼堂举行,中间绿衣男子为沈苏杭。(受访者供图)

  作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民生休闲频道运营发展部副主任,为村庄注入流量是他的“拿手好戏”。

  自去年6月驻村以来,他打造“碶上烟火·梦回青河”文化品牌,启动“城中村爆改计划”,让年轻人成为这里的常客。

  如今,日咖夜酒、日料烤肉等年轻化业态陆续在村里落地,推动村集体收入增长约5%;《1818黄金眼》粉丝见面会、青年相亲交友派对等10余场文艺服务活动在村里开展,村庄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谈及2025年的工作,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将完成‘梦回青河’街区的开街仪式及‘点亮岩河’亮化工程,同时,引进更多新业态,举办更多文化活动,加速周隘陈村变身青年聚场。”

  区(县、市)级文化特派员王荆:

  让朝阳村“目之所及皆有书法”

  2月11日下午3时,镇海区区级文化特派员、区文化馆馆长王荆刚参加完活动,就驱车赶到骆驼街道朝阳村。此时,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晨敏等人正翘首以盼,他们要一起商量朝阳村今年干点啥“大事”!

  “去年我们在村里搞了一些书法活动,反响很好。但全村‘墨香’氛围仍不够,今年首件大事,就是在‘目之所及皆有书法’上做文章。”王荆直切要害,刘晨敏听后眼睛一亮。

王荆(左一)为村民送“福”字。(朱晓峰摄)

  “我们打算用镜框装裱100多幅书法作品,送到村民家中挂起来;选一些民宅外墙,制作书法艺术装置或请书法名家现场题写……”王荆道出了想法。刘晨敏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提出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报名,让村民分批次认领心仪的书法作品。”

  “王老师,村里的鲤朵小院咖啡吧计划3月份开业,届时能否和书法做一些融合?”在村里挂职的选调生龚颖现场取经。

  “开业当天,可以在咖啡吧外搞一个书法集市,作品我来提供。周边的游步道也可以布置一些书法历史名篇,增强氛围感。”王荆立马有了“金点子”。

  今年,王荆心中还有更大的蓝图:待村里“目之所及皆有书法”后,她打算将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青少年书法比赛或现场赛等引入朝阳村,进一步扩大书法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级文化特派员江雯雯:

  拓展乡村文化广度深度

  慈溪市逍林镇福合院村内,一面文化墙十分引人注目——在白墙黛瓦、雕花窗格之间,铺开了100个红底黑字的“福”字。宁波市市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江雯雯和村干部共同设计了这面墙壁,邀请了100名书法家为村庄挥毫泼墨,随后将书法作品制成瓷砖,上墙装饰。

  “‘福’字,既为新春佳节添彩,还传达了村民打造‘和合福地’的美好愿景。”江雯雯说。

  江雯雯的派驻地为逍林镇,重点结对村为福合院村。该村棉拖鞋产业兴旺,“和合”文化氛围浓厚。去年,她和镇村携手,改造提升“和合”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举办了“和合”重阳节等活动。眼下,新岁启新程,她有了新的规划。

  “我要继续挖掘乡村特色,将零散的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拓展乡村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江雯雯说。

  新的一年,“和合”文化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镇村将联合文化特派员,培育宣讲团,传播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故事,展示棉拖鞋产业匠人的风采。

江雯雯(右)和村干部设计文化墙。(余珊珊摄)

  江雯雯整合多方资源,组建了一个乡村拍客团队记录乡村风土人情,还邀请知名导演、资深摄影师为拍客团队提供培训。她还联合高校、乡村企业,策划设计大赛、搭建电商直播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扎根乡村,让江雯雯觉得身心得到了疗愈。“我遇到了很多赤诚的乡村建设者,他们给了我很大激励。乡野亦是旷野,这里有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活。我何其有幸,能投入其中,定当不负使命,竭尽全力。”江雯雯说。

  区(县、市)级文化特派员邬彬旭:

  文化“润”村绘新景

  “拉坯机启动后,大家不能分神,双手要扶着泥坯,确保其位于圆盘中心位置……”日前,奉化区区级文化特派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邬彬旭带着6名游客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邬陶工坊,体验了一回陶器制作的拉坯技艺。在泥与水的“激情碰撞”中,大家感受到了老手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日子,邬彬旭成了一个“大忙人”。接待4个研学团队,联系西坞街道推进庙后周村非遗博物馆建设……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这个古村在新春伊始翻开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庙后周村人文古迹众多,拥有多张‘非遗名片’。”邬彬旭告诉记者,今年,他计划联合第三方打造村非遗博物馆,擦亮庙后周村“宁波市民间文艺创作实践基地(故事基地)”招牌。

邬彬旭指导孩子画坯。(陈章升摄)

  邬彬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釉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去年6月在庙后周村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以来,他在当地打造非遗集市与非遗体验基地,引进山屿火车网红营地等项目,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的一年里,他计划与当地学校、文化机构合作,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打响庙后周村非遗集市品牌,设计推出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将村庄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它们与农业、旅游业融合,帮助庙后周村把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邬彬旭说,希望庙后周村成为一个共富共美、人人向往的未来乡村。

  区(县、市)级文化特派员杨惠芳:

  做好文化的“快递员”

  昨日,象山县县级文化特派员、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杨惠芳裹着棉衣,与村文艺骨干孙美琴、康莉等人围坐在长桌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新一年的计划:“九月初三民俗节要推出米馒头大比拼活动”“健康养生课堂得请县里专家”……

  杨惠芳笑称:“咱们得把文化服务精准配送到乡亲们的心坎上。”

  去年作为文化特派员派驻后山村时,杨惠芳发现这个有1700余人的“城中村”藏着惊喜: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能排出整台晚会,七旬老人随手做的米馒头远近闻名。

杨惠芳在文艺汇演上表演节目。(受访者供图)

  “守着金山要会挖宝。”她借助村里现有的文艺人才队伍,迅速组建起少儿舞蹈队、妇女模特队等7支文艺队伍。今年1月26日的村晚上,这些队伍首次集体亮相,健身舞队带来的《灼灼其华》引得满堂喝彩,台下盯场的杨惠芳感慨:“这才叫把舞台还给百姓。”

  硬件升级是她的第一步棋。去年,她为村文化礼堂添置LED大屏和专业音响设备,老礼堂摇身一变成了“文化综合体”:白天播放越剧,傍晚成了K歌擂台,周末还能承接文艺团体商演。

  眼下,杨惠芳的“文化快递清单”越拉越长:打造国家级曲艺“唱新闻”书场,开设戏曲化妆工作室,增设“村民点单、我们配送”的艺术培训课程。

  夜幕降临,后山村村民跳起了健身舞。杨惠芳掏出手机,拍下这个热闹的场景。在她看来,这些场景比奖状更珍贵:“当文化特派员,就要让每件‘文化快递’都有温度、能生根。”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王 博 何 晴 沈天舟 沈孙晖 水蓝薇 陈章升 实习生虞笑梅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