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一位家长的求助帖引发热议:大学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够用吗?
2025-02-22 12:19:32 稿源: 潮新闻  

  开学第一周,当小学家长在为包书皮发愁时,大学家长又开始纠结每个月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给少了怕不够花,给多了又怕乱花。

  最近,一位妈妈的求助帖在某社交平台上火了,这位妈妈称,自己在杭州读大学的女儿觉得每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不够花,想涨到3000元,她想知道“2000元是真的不够吗?”

  此帖发出以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热议。有“过来人”表示,自己上大学那会儿1500元钱绰绰有余,也有网友列举了现在的物价,表示每月2000元只能算将将好。

  那么,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是多少?这些钱都花在哪些地方?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在生活费的管理上,都有不同的策略。

  普遍每月1500-2000元,“精打细算”很重要

  “我会在月初就规划好每周甚至每天的餐费,尽量减少外卖开销。还会趁有折扣活动时,囤一些零食,别看一次性花得多,但实际上分摊到每件,却比单独买划算多了。”在杭州读书的大三女生小张对每一笔花销都非常有规划。

  小张称,自己的生活费固定在1500元每月,这在杭州,只能算中等偏下的水平。她罗列了自己的日常开销,其中吃饭是大头,“早餐大约花费5到7元,午餐花费在15元左右,晚餐花费略少,在10元左右,我偶尔还会去水果店买点水果,满足日常营养需求,这么算下来,一个月的伙食费在1000元左右。”

  对于日常穿衣打扮,小张的需求也不高,“我不太在意流行趋势,一般都以舒适整洁为主,仅在换季时添置一两件新衣,分摊每个月不会超过200元。”

  虽然没有太多的生活费用于社交,但小张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参加学校的各种免费讲座、社团活动,约上室友和同学去周围景点打卡,窝在宿舍里追剧……她认为,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充实的内心,而非物质的享受。她坦言,自己在“精打细算”中,逐渐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也学会了如何理财。

  在采访中,潮新闻记者发现,在杭州本地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普遍生活费在1500-2000元每月。不少学生表示,这也成为了他们衡量自己花多花少的标准,一旦超过2000元,便会生出紧迫感,提醒自己下月要注意节省。

  大一女生小傅告诉潮新闻记者,早在来大学报道的前几天,全家就开会讨论过生活费这件事,最终定在了2000元每月。

  “我姐姐在杭州读大学时的生活费是1500元每月,到年底,还能攒下一笔钱去旅游。但毕竟七八年过去了,全家决定给我额外增加500元,目前看来完全够花,哪怕个别时候花超了,也有先前攒下来的钱。”

  小傅也分享了自己的“省钱秘籍”,“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从家里多背一些生活日用品带回学校,这样自己在学校就能少花点。”

  虽然生活费足够日常开销,但小傅坦言,步入大学后,自己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赚钱的不易,“现在,水电费、话费,包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自己掏钱,以前父母都会帮忙准备好,自己也鲜少了解物价。”

  拓展兴趣、接触社会、旅游,靠“兼职”贴补生活

  采访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大,自己换了一座城市求学后,发现原先的生活费不够用了。

  研二学生小赵来自陕西,他表示如今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比起老家的物价还是要高出许多,差别最大的一笔开支,在饮食方面,“在老家读大学时,每个月花在吃上不会超过1000元,而现在,起码要翻一倍。”

  小赵算了算,自己的月支出在3500元左右,而家中每个月仅给2000元,这1500元的“窟窿”,他选择做兼职来填补。

  刚读研一时,小赵就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为某考研机构的制作课件,“这份兼职每月有1000元的保底工资,如果有额外讲课的话是一节课150元,改试题大约一份20元,我印象中一年兼职下来拿到了一万三千元,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此外,小赵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还会兼职帮一些公众号撰写稿件,“这份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生活费投在业余爱好上,比如健身、骑行、打电动,在没有兼职前,这一部分的支出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我的生活费,而有了兼职收入后,这部分的消费会更加宽裕,在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上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从开始兼职后,小赵也比以前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其实就算没有这些兼职的收入,父母也会承担我的生活费,但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我可以培养一个比较好的金钱观,也可以去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这样等毕业以后才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潮新闻记者发现,在大学期间选择通过兼职增加生活费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的初衷基本都是让大学生活更丰富一些。

  在上学期,大二女生小丁找到了一份面包店里的兼职,“我的生活费爸妈都是按学期打款,分摊到每月大概在1800元左右,足够日常吃喝,但我想在大学期间旅行、看演唱会、学化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丰富一些,这些愿望仅仅依靠生活费很难支持,自己又不好意思向爸妈‘伸手’。”

  虽然兼职让小丁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但她也没有落下功课,上学期,小丁的成绩排在班级前五,“若是因为兼职影响学业,那肯定也得不偿失,毕竟作为学生,学业还是摆在第一位。”

  寒假里,小丁用自己赚到的钱去了一趟西安,“我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又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下学期我打算换一份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提前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构建正确的经济规划能力,才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小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应该给多少生活费”这个主观问题,背后暴露出的,“如何用有限的生活费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开销”,才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顾名思义,大学生的生活费是用来保障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但是,来自公安部门的调查曾显示,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的主要用途有旅游、休闲,交培训费,购买奢侈品、高档化妆品、衣服鞋帽,购买高档数码电子产品等多个大类。可见,一批大学生的消费范围已经超越了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范围,他们在生活费的使用上出现了问题。”

  在朱老师看来,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成人的概念,但是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对于如何合理支出自己的财产,缺乏足够的知识。而且,他们在经济上还是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因此,教会他们管理好自己的钱,把钱放在最值得的地方,避免浪费以及不必要的奢侈,让生活费真正完全用于生活所需,既不给家庭造成负担,也不会让他们因为渴望金钱而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就成为一种当务之急。”

  朱老师提到,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单纯的规劝说教,而是引导构建正确的经济规划能力。

  “一方面,要把有限的生活费用在‘刀刃’上,尽量避免额外的、非必要的消费,把钱管好;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在学业任务完成以后,通过合法劳动付出,比如勤工俭学、社会兼职等,来增加自己的经济储备,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需求。”

  除此之外,朱老师认为,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基于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这种‘延迟享受’其实就是要求他们先学会节约,锻炼好理财能力,管理好自己现有的钱,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为未来打拼上面。”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位家长的求助帖引发热议:大学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够用吗?

稿源: 潮新闻 2025-02-22 12:19:32

  开学第一周,当小学家长在为包书皮发愁时,大学家长又开始纠结每个月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给少了怕不够花,给多了又怕乱花。

  最近,一位妈妈的求助帖在某社交平台上火了,这位妈妈称,自己在杭州读大学的女儿觉得每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不够花,想涨到3000元,她想知道“2000元是真的不够吗?”

  此帖发出以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热议。有“过来人”表示,自己上大学那会儿1500元钱绰绰有余,也有网友列举了现在的物价,表示每月2000元只能算将将好。

  那么,现在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是多少?这些钱都花在哪些地方?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在生活费的管理上,都有不同的策略。

  普遍每月1500-2000元,“精打细算”很重要

  “我会在月初就规划好每周甚至每天的餐费,尽量减少外卖开销。还会趁有折扣活动时,囤一些零食,别看一次性花得多,但实际上分摊到每件,却比单独买划算多了。”在杭州读书的大三女生小张对每一笔花销都非常有规划。

  小张称,自己的生活费固定在1500元每月,这在杭州,只能算中等偏下的水平。她罗列了自己的日常开销,其中吃饭是大头,“早餐大约花费5到7元,午餐花费在15元左右,晚餐花费略少,在10元左右,我偶尔还会去水果店买点水果,满足日常营养需求,这么算下来,一个月的伙食费在1000元左右。”

  对于日常穿衣打扮,小张的需求也不高,“我不太在意流行趋势,一般都以舒适整洁为主,仅在换季时添置一两件新衣,分摊每个月不会超过200元。”

  虽然没有太多的生活费用于社交,但小张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参加学校的各种免费讲座、社团活动,约上室友和同学去周围景点打卡,窝在宿舍里追剧……她认为,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充实的内心,而非物质的享受。她坦言,自己在“精打细算”中,逐渐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也学会了如何理财。

  在采访中,潮新闻记者发现,在杭州本地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普遍生活费在1500-2000元每月。不少学生表示,这也成为了他们衡量自己花多花少的标准,一旦超过2000元,便会生出紧迫感,提醒自己下月要注意节省。

  大一女生小傅告诉潮新闻记者,早在来大学报道的前几天,全家就开会讨论过生活费这件事,最终定在了2000元每月。

  “我姐姐在杭州读大学时的生活费是1500元每月,到年底,还能攒下一笔钱去旅游。但毕竟七八年过去了,全家决定给我额外增加500元,目前看来完全够花,哪怕个别时候花超了,也有先前攒下来的钱。”

  小傅也分享了自己的“省钱秘籍”,“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从家里多背一些生活日用品带回学校,这样自己在学校就能少花点。”

  虽然生活费足够日常开销,但小傅坦言,步入大学后,自己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赚钱的不易,“现在,水电费、话费,包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自己掏钱,以前父母都会帮忙准备好,自己也鲜少了解物价。”

  拓展兴趣、接触社会、旅游,靠“兼职”贴补生活

  采访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大,自己换了一座城市求学后,发现原先的生活费不够用了。

  研二学生小赵来自陕西,他表示如今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比起老家的物价还是要高出许多,差别最大的一笔开支,在饮食方面,“在老家读大学时,每个月花在吃上不会超过1000元,而现在,起码要翻一倍。”

  小赵算了算,自己的月支出在3500元左右,而家中每个月仅给2000元,这1500元的“窟窿”,他选择做兼职来填补。

  刚读研一时,小赵就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为某考研机构的制作课件,“这份兼职每月有1000元的保底工资,如果有额外讲课的话是一节课150元,改试题大约一份20元,我印象中一年兼职下来拿到了一万三千元,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此外,小赵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还会兼职帮一些公众号撰写稿件,“这份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生活费投在业余爱好上,比如健身、骑行、打电动,在没有兼职前,这一部分的支出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我的生活费,而有了兼职收入后,这部分的消费会更加宽裕,在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上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从开始兼职后,小赵也比以前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其实就算没有这些兼职的收入,父母也会承担我的生活费,但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我可以培养一个比较好的金钱观,也可以去锻炼自己的独立性,这样等毕业以后才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潮新闻记者发现,在大学期间选择通过兼职增加生活费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的初衷基本都是让大学生活更丰富一些。

  在上学期,大二女生小丁找到了一份面包店里的兼职,“我的生活费爸妈都是按学期打款,分摊到每月大概在1800元左右,足够日常吃喝,但我想在大学期间旅行、看演唱会、学化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丰富一些,这些愿望仅仅依靠生活费很难支持,自己又不好意思向爸妈‘伸手’。”

  虽然兼职让小丁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但她也没有落下功课,上学期,小丁的成绩排在班级前五,“若是因为兼职影响学业,那肯定也得不偿失,毕竟作为学生,学业还是摆在第一位。”

  寒假里,小丁用自己赚到的钱去了一趟西安,“我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又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下学期我打算换一份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提前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构建正确的经济规划能力,才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小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应该给多少生活费”这个主观问题,背后暴露出的,“如何用有限的生活费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开销”,才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顾名思义,大学生的生活费是用来保障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但是,来自公安部门的调查曾显示,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的主要用途有旅游、休闲,交培训费,购买奢侈品、高档化妆品、衣服鞋帽,购买高档数码电子产品等多个大类。可见,一批大学生的消费范围已经超越了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范围,他们在生活费的使用上出现了问题。”

  在朱老师看来,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成人的概念,但是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对于如何合理支出自己的财产,缺乏足够的知识。而且,他们在经济上还是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因此,教会他们管理好自己的钱,把钱放在最值得的地方,避免浪费以及不必要的奢侈,让生活费真正完全用于生活所需,既不给家庭造成负担,也不会让他们因为渴望金钱而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就成为一种当务之急。”

  朱老师提到,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单纯的规劝说教,而是引导构建正确的经济规划能力。

  “一方面,要把有限的生活费用在‘刀刃’上,尽量避免额外的、非必要的消费,把钱管好;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在学业任务完成以后,通过合法劳动付出,比如勤工俭学、社会兼职等,来增加自己的经济储备,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需求。”

  除此之外,朱老师认为,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基于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这种‘延迟享受’其实就是要求他们先学会节约,锻炼好理财能力,管理好自己现有的钱,把主要精力放在努力学习、为未来打拼上面。”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