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霸道总裁爱上更年期的我、穿越回古代做女将军生下五胞胎……各种剧情夸张的短剧风靡,手机一拿起就难以放下。这些短剧等视频产品也被网友称作“电子榨菜”。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身医学科周丽媛护士提醒:深陷“电子榨菜”的患者不在少数,有耄耋老人也有青少年。
退休大爷沉迷短剧,精神恍惚
69岁的李大爷让周丽媛印象深刻。
李大爷退休后,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生活清闲。
换上智能手机后,他开始用手机看短剧打发时间。一开始,看短剧只是偶尔的消遣。渐渐地,李大爷像着了魔一样,沉迷于各种情节夸张的情感短剧,每天从早到晚眼睛离不开手机屏幕。为了抢先知道后续剧情,平时节俭的他不断充值购买剧集,充值消费远超平时生活所需。
长时间低头看短剧,李大爷的身体也出现问题。从去年下半年起,他时常感到头晕目眩。不仅如此,亲戚们还发现,李大爷原本规律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经常熬夜刷短剧,直到累极了才迷糊睡着。
子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回宁波看望李大爷,发现他确实“很不对劲”。他们带李大爷去医院检查,发现李大爷颈椎严重变形,压迫到了神经和血管,这和他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有关。
李大爷的精神状态更是让子女担忧,最终在宁大附属康宁医院确诊——医生认为李大爷因过度沉迷虚拟世界,出现了轻度焦虑和抑郁状态。
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大爷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帮助李大爷认识到对短剧过度依赖的根源在于退休后的孤独和对子女陪伴的渴望。子女答应李大爷,每两周轮流从杭州回宁波陪李大爷过周末,平时多给他打电话。
李大爷近日最后一次来咨询,精神状态已经焕然一新。
他说,现在子女陪伴自己的时间多了,前阵子还去杭州住了半个月。他参加了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学习书法、绘画,还和新朋友一起去东钱湖玩。“现在有时候刷到短剧推送,都不想点进去看了。”
15岁男孩3个月花6000多元看短剧
15岁的初中生小王是周丽媛负责的一个患者。小王因为沉迷短剧,被家长送到了医院。
小王原本成绩优异、积极向上。自从接触短剧后,一发而不可收。他坦言:“忍不住。写作业的时候,也要刷着短剧,根本离不开。”
小王瞒着父母,用零花钱为短剧充值。起初只是小额充值,后来金额越来越大,3个月里用了6000多元压岁钱看短剧。
过度沉迷短剧严重影响了小王的学习。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常走神,满脑子都是短剧中的情节,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发现小王的变化后,联系了家长。
在康宁医院,医生认为小王因为过度沉迷网络短剧,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依赖和焦虑情绪。
于是,小王开始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王认识到沉迷短剧对自己生活和学习造成的危害,引导他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同时,小王的父母也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时间,陪他一起运动,参加户外活动。目前,小王对短剧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也主动提出由父母保管手机。
是情绪释放,也是情感陪伴
容易成瘾
短视频、微短剧、综艺这些“电子榨菜”风靡,只是因为内容轻松,看起来不费脑子吗?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张媛媛认为,“电子榨菜”爆火背后的心理机制值得关注。
“电子榨菜”的一大吸引力在于释放情感和缓解压力。观看“电子榨菜”可以暂时将注意力从现实中的烦恼中抽离出来,通过剧情的跌宕起伏或搞笑情节,获得短暂的愉悦感。这种情绪释放机制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投射”作用,人们将自己的欲望和期待投射到虚拟世界中,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电子榨菜”的另一个吸引力在于,观看“电子榨菜”时,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和其他观众互动。这种虚拟的社交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社交的不足。尤其是在独居生活中,“电子榨菜”成为一种情感陪伴。
而且,“电子榨菜”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以网络短剧为例,情节紧凑,3分钟到5分钟一集,可以快速吸引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提供情感慰藉。
不能作为主要娱乐方式
怎么摆脱对“电子榨菜”的依赖呢?张媛媛给介绍了中心的一些做法。
首先,会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让当事人认识到沉迷“电子榨菜”的危害,真切意识到可以把“电子榨菜”作为“调味剂”,却不能让其成为“慢性毒品”。因此不能将观看“电子榨菜”作为主要娱乐方式。比如,设定每天观看时长的上限,不要超过设定时间。比如,要付费观看的话,也要设定合理上限。
其次,正念饮食,关注当下。比如,在用餐时不拿出手机,专注于食物本身和用餐过程。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美食,还能促进身心健康。
另外,寻找其他精神食粮,培养线下其他兴趣爱好。除了“电子榨菜”,还可以通过阅读、运动、艺术创作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