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竟创自宁波
2025-03-12 18:5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文 吴冠夏/视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诗《村居》,是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春天的记忆。

  宁波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庄杰和陈一鸣传来了消息:经他们考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晚清布衣诗人高鼎在宁波乡间教书期间写就的

  《村居》:宁波乡间的春天画卷

  庄杰在街道工作,对地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去年,他偶然得知,高鼎作为清代文人曾在宁波生活多年,于是不禁思考:《村居》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描绘的是不是宁波的景色?他决定进一步考证,为地方历史文化增添新的注解。他先后查阅了杭州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州长乐图书馆藏的相关资料,发现高鼎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逃难至宁波,并在宁波乡间教书为生,《村居》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北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一鸣得知庄杰这一发现后,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确认了高鼎在宁波的生活轨迹和创作背景。

庄杰(左)与陈一鸣。

  宁波:高鼎的第二故乡

  《村居》很有名,但是作者高鼎却是一个布衣诗人,生平事迹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湮没,留下的记载寥寥无几,以至于后人对他知之甚少。

  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早年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妹妹和未婚妻在太平天国战乱中不幸身亡。1861年春,高鼎逃难至宁波,开始了在宁波乡间的教书生涯,后半生近二十年都生活在宁波。

  李圭概述高鼎的生平事迹写成《行略》,其中注明高鼎从杭州避难至宁波并在宁波因病去世。

  创作考:诗中的时间与地理之谜

  高鼎写的七言绝句《村居》同题的其实有四首,收录在《拙吾诗文稿》卷一中。入选课本的为第三首,其余三首为:

  其一:“草花历乱菜花黄,新涨如云绿满塘。鶗鴃数声微雨过,无人知道是春光”;

  其二:“夭桃一树护篱门,牵得黄牛唤子孙。山外湿云吹不去,满犁烟雨过前村”;

  其四:“江乡几度换韶华,吟罢新诗自煮茶。笑语梁间双燕子,也应唤我主人家”。

《村居》出自《拙吾诗文稿》卷一。

  据《拙吾诗文稿》记载,《村居》写于同治二年(1863年),当时高鼎已在宁波生活了三年。根据《村居》在诗集中的排序及相邻《早起》《甬上》中的诗句“作客亦知非万里,渡江争乃已三年”“一从来甬上,不觉已三年”,亦可附证。

  然而,对于《村居》描写宁波何地,庄杰和陈一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庄杰通过分析高鼎诗作中出现的“江”“海”“戍旗”“渔樵”等意象,推测《村居》描写的可能是镇海(现北仑)临近甬江出海口的区域,这里既有江海交汇的壮阔,又有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与诗中的场景高度契合。

  而陈一鸣则从诗集中提到的“东钱湖”“天童寺”“走马塘”等地出发,认为《村居》更可能创作于宁波东乡一带,这里山水相依,村落宁静,充满了诗意的田园风光。

高鼎的诗多次提到宁波地名。

  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各有依据,那么,您认为《村居》描写的究竟是宁波哪个地方?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竟创自宁波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3-12 18:56: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文 吴冠夏/视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诗《村居》,是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春天的记忆。

  宁波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庄杰和陈一鸣传来了消息:经他们考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晚清布衣诗人高鼎在宁波乡间教书期间写就的

  《村居》:宁波乡间的春天画卷

  庄杰在街道工作,对地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去年,他偶然得知,高鼎作为清代文人曾在宁波生活多年,于是不禁思考:《村居》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描绘的是不是宁波的景色?他决定进一步考证,为地方历史文化增添新的注解。他先后查阅了杭州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福州长乐图书馆藏的相关资料,发现高鼎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逃难至宁波,并在宁波乡间教书为生,《村居》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北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一鸣得知庄杰这一发现后,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确认了高鼎在宁波的生活轨迹和创作背景。

庄杰(左)与陈一鸣。

  宁波:高鼎的第二故乡

  《村居》很有名,但是作者高鼎却是一个布衣诗人,生平事迹在历史长河中几乎被湮没,留下的记载寥寥无几,以至于后人对他知之甚少。

  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早年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妹妹和未婚妻在太平天国战乱中不幸身亡。1861年春,高鼎逃难至宁波,开始了在宁波乡间的教书生涯,后半生近二十年都生活在宁波。

  李圭概述高鼎的生平事迹写成《行略》,其中注明高鼎从杭州避难至宁波并在宁波因病去世。

  创作考:诗中的时间与地理之谜

  高鼎写的七言绝句《村居》同题的其实有四首,收录在《拙吾诗文稿》卷一中。入选课本的为第三首,其余三首为:

  其一:“草花历乱菜花黄,新涨如云绿满塘。鶗鴃数声微雨过,无人知道是春光”;

  其二:“夭桃一树护篱门,牵得黄牛唤子孙。山外湿云吹不去,满犁烟雨过前村”;

  其四:“江乡几度换韶华,吟罢新诗自煮茶。笑语梁间双燕子,也应唤我主人家”。

《村居》出自《拙吾诗文稿》卷一。

  据《拙吾诗文稿》记载,《村居》写于同治二年(1863年),当时高鼎已在宁波生活了三年。根据《村居》在诗集中的排序及相邻《早起》《甬上》中的诗句“作客亦知非万里,渡江争乃已三年”“一从来甬上,不觉已三年”,亦可附证。

  然而,对于《村居》描写宁波何地,庄杰和陈一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庄杰通过分析高鼎诗作中出现的“江”“海”“戍旗”“渔樵”等意象,推测《村居》描写的可能是镇海(现北仑)临近甬江出海口的区域,这里既有江海交汇的壮阔,又有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与诗中的场景高度契合。

  而陈一鸣则从诗集中提到的“东钱湖”“天童寺”“走马塘”等地出发,认为《村居》更可能创作于宁波东乡一带,这里山水相依,村落宁静,充满了诗意的田园风光。

高鼎的诗多次提到宁波地名。

  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各有依据,那么,您认为《村居》描写的究竟是宁波哪个地方?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