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守护市民“菜篮子” 这座蔬菜基地真“新鲜”
2025-04-07 06:3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在S203省道奉化段沿线,两侧连片的温室大棚与玻璃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是宁波农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西坞片)先导区,一座总投资1.38亿元、占地593亩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长期以来,宁波面临蔬菜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这座基地正是为此而建。”宁波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鑫科说。

作为重点保供基地,它如何守护市民“菜篮子”?答案就藏在“新”“鲜”二字当中。

“新”,是该基地的核心特点。

在种苗繁育中心的玻璃温室内,员工操作区与种苗培育区被严格分隔。“除设备检修等特殊情况外,员工通常不能随意进入种苗培育区,以确保作物生长环境稳定。”胡鑫科告诉记者。

agv智能运输车正在作业。王佳辉摄

在员工操作区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将嫩绿的种苗移栽至苗床。随后,3台业内少有的AGV(智能运输车)沿着设定好的路线,载着苗床驶向指定培育区,移动轨迹精度达到厘米级。

该基地的科技底色不止于此。在其蔬菜大数据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大量数据实时跃动。“这套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于一体,能够对蔬菜生产、供应、消费等信息进行分析,帮助设施农业生产者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质量。”胡鑫科说。

该基地还配备了微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为环境监测等设备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能源;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调节环境的温度、湿度,实现自动补水、补肥等功能。

据悉,该基地正利用优质的设施基础,尝试沙质栽培、基质栽培、立体种植等新型种植模式,培育并展示各种名优新品种。

“鲜”,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在这里,蔬菜从“田间绿”到“餐桌鲜”的过程变得清晰可感——

18个双层保温连栋薄膜大棚、2座玻璃温室、285亩露天种植区构成了蔬菜生产的核心区域,主要种植菜心、甘蓝、芹菜、西红柿等蔬菜。这些蔬菜经员工采收后,随即被送往占地6亩、承担着“保鲜中枢”职能的综合服务站进行预冷处理。之后,它们将通过分拣流水线,“坐”上冷链运输车,1小时内即可抵达宁波中心城区。

“我们的蔬菜会供应三江购物等商超、市直属的32所高中食堂及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地。”胡鑫科说,“基地目前每天的蔬菜供应量大约有3吨,绝大部分消费者对我们的蔬菜质量表示满意。”

“新鲜”,更体现在运营模式上。

该基地串联起了蔬菜供应链和农业科教链,集育种研发、种苗生产、规模种植及农文旅研学等功能于一体。

依托周边蒋家池头村、金峨村等5个村庄的乡村旅游资源,该基地推出了具有观光、体验、教育等功能的研学项目,并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今年以来,该基地已接待10余场研学、团建活动。

据胡鑫科介绍,该基地正在规划布局新项目,以更好地提升蔬菜保供能力。该基地也将继续深挖农文旅潜力,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辉

专家点评

新技术育种、设施化种植、公司化经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仅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美味的农产品,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的创新实践极具示范意义。

该基地集育种、种植、加工、供销于一体,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并拓展研学、文旅等项目,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充分展现了“新”与“鲜”两大特点。这一成功案例值得研究和推广。

(宁波市发改委原二级巡视员、经济学博士 方建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守护市民“菜篮子” 这座蔬菜基地真“新鲜”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4-07 06:34:00

在S203省道奉化段沿线,两侧连片的温室大棚与玻璃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是宁波农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西坞片)先导区,一座总投资1.38亿元、占地593亩的现代化农业园区。

“长期以来,宁波面临蔬菜供应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这座基地正是为此而建。”宁波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鑫科说。

作为重点保供基地,它如何守护市民“菜篮子”?答案就藏在“新”“鲜”二字当中。

“新”,是该基地的核心特点。

在种苗繁育中心的玻璃温室内,员工操作区与种苗培育区被严格分隔。“除设备检修等特殊情况外,员工通常不能随意进入种苗培育区,以确保作物生长环境稳定。”胡鑫科告诉记者。

agv智能运输车正在作业。王佳辉摄

在员工操作区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将嫩绿的种苗移栽至苗床。随后,3台业内少有的AGV(智能运输车)沿着设定好的路线,载着苗床驶向指定培育区,移动轨迹精度达到厘米级。

该基地的科技底色不止于此。在其蔬菜大数据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大量数据实时跃动。“这套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于一体,能够对蔬菜生产、供应、消费等信息进行分析,帮助设施农业生产者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质量。”胡鑫科说。

该基地还配备了微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为环境监测等设备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能源;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调节环境的温度、湿度,实现自动补水、补肥等功能。

据悉,该基地正利用优质的设施基础,尝试沙质栽培、基质栽培、立体种植等新型种植模式,培育并展示各种名优新品种。

“鲜”,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在这里,蔬菜从“田间绿”到“餐桌鲜”的过程变得清晰可感——

18个双层保温连栋薄膜大棚、2座玻璃温室、285亩露天种植区构成了蔬菜生产的核心区域,主要种植菜心、甘蓝、芹菜、西红柿等蔬菜。这些蔬菜经员工采收后,随即被送往占地6亩、承担着“保鲜中枢”职能的综合服务站进行预冷处理。之后,它们将通过分拣流水线,“坐”上冷链运输车,1小时内即可抵达宁波中心城区。

“我们的蔬菜会供应三江购物等商超、市直属的32所高中食堂及宁波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地。”胡鑫科说,“基地目前每天的蔬菜供应量大约有3吨,绝大部分消费者对我们的蔬菜质量表示满意。”

“新鲜”,更体现在运营模式上。

该基地串联起了蔬菜供应链和农业科教链,集育种研发、种苗生产、规模种植及农文旅研学等功能于一体。

依托周边蒋家池头村、金峨村等5个村庄的乡村旅游资源,该基地推出了具有观光、体验、教育等功能的研学项目,并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今年以来,该基地已接待10余场研学、团建活动。

据胡鑫科介绍,该基地正在规划布局新项目,以更好地提升蔬菜保供能力。该基地也将继续深挖农文旅潜力,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辉

专家点评

新技术育种、设施化种植、公司化经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仅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美味的农产品,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的创新实践极具示范意义。

该基地集育种、种植、加工、供销于一体,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并拓展研学、文旅等项目,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充分展现了“新”与“鲜”两大特点。这一成功案例值得研究和推广。

(宁波市发改委原二级巡视员、经济学博士 方建新)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