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曹娥镇朗海村土布馆。资料图
近日,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文化行·夸夸咱们的村史馆”惠民活动,面向全市广泛征集有故事、有特色的村史馆。活动启动才过一天,就有10多个村庄报名。
余姚小曹娥镇朗海村率先响应。眼下正值暑期,该村新建的土布馆二期研学基地客流激增,惊喜之余,村党总支书记徐立树坦言:“研学虽有热度,但影响力还局限在本地,希望借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土布文化,吸引外地游客来体验。”
象山石浦镇东门渔村也来自荐,希望借村史馆展示特色渔文化,同时寻求传递渔村精神的新模式。
众多网友也表达了对宁波各地村史馆的期待。派粉“Mr.张”认为,每座村史馆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宝库,其承载的一段段乡愁故事,是宁波乡土文化孕育出来的璀璨明珠,能否让这些故事成为今夏人们关注的热点,唤起大家对乡土的眷恋?
“承载乡愁记忆的村史馆,的确很值得回味,那些村庄历史,对后人来说是很好的教育资料。”派粉“天才???”留言说。
心愿与期待接踵而至,大家一边细心梳理,一边联合文史专家、高校教授等多方力量,同乡村一道叩问——在当下,探寻记录过去的村史馆,究竟有何意义?
首先是为了“记录”,这场探寻有其“不得不做”的紧迫性。荐馆报道一发表,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便邀请记者来到出版社,展示近年来该社出版的村史村志。满满一桌30余本文字材料,在他看来仍远远“不够”。
“这些年实地考察发现,不少村史馆的史料零散、叙事单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没讲透。这些故事将随着村民年岁增长而愈发难以追寻。从这一点看,发起‘夸夸咱们的村史馆’这项活动,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袁志坚说。
其次是“有机遇”,在那些记录过往的村史馆里,其实蕴藏着新的机会。活动消息公布仅一天,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便召集数十名学生,他们决定组团参与。他认为,乡村那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完全可以与文旅相融合。“我们期待和媒体同行,让村史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开展‘体验式’传播。”他说。
最后是“有群众基础”。在接受采访时,宁波文史研究者与在甬高校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到,此次活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让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都参与其中,这本身就顺应了历史规律。
“就像历史上宁波很多村庄的先民从北方迁徙而来,地方记忆与文化发展从不会停滞。伴随人口流动,乡村会产生新的文化主体,要鼓励大家走进村史馆,同时记录、留存好他们在乡村的故事。”袁志坚说。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顾佳诚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