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宜居之城”再进阶 以“优、新、精”答好人民城市新考卷
2025-08-07 06:3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东部新城。王嘉彬/摄

关键节点,重磅信号。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

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包括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

人民城市人民建。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始终围绕着“人民”二字延展。新任务、新要求下,宁波如何建好“宜居之城”?

向“上”,以“更优”空间提发展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

面对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聚集、公共服务配套失衡、功能板块错配等一系列“城市通病”,宁波给出的解法是:一体规划。

去年11月,宁波首个覆盖全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

未来,宁波发展空间如何更优?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戴涛表示,宁波将立足发展实际,科学优化人口、产业、交通等整体布局。

具体来讲,坚持“以人定房,以需定供”,综合考虑人口、就业、公共服务、交通等因素,优化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促进城市职住平衡和住房供需匹配。

建立“以人为本”的“好房子”新标准,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补齐老旧小区设施短板,塑造全龄友好、功能复合的社区生活圈。

以“高品质住区试点”和“计容新规则”等新政策为居民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住区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

聚焦民生幸福,着眼服务侧。把推动公共服务品质化与均等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文教体卫”重要功能性项目的选址研究,构建面向未来、低碳绿色的立体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市民享有健康安全便捷的幸福生活。

此外,持续建设甬江科创区等重大平台,促进项目落地,在高校周边规划创新空间,吸引创新人群和初创企业集聚,预留创新型、服务型等产业用地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谋“新”,以“高质量”更新促生长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繁裕二村即将安装新电梯。这个建成近20年的拆迁安置小区,已成为全市“平层入户”加装电梯数量最多的小区。

城市更新,是这两年的热词之一。和全国不少城市一样,宁波城镇化率超过78%,面临着“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的发展之困。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城市更新被写入总体要求。

近几年,宁波抓住城市更新、城市体检、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等国家试点机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更活力、更幸福”之城。

一组数据可窥一斑。

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建设,累计列入未来社区建设计划项目406个(其中已建成140个);

迭代实施城中村改造,4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列入国家计划,争取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3.94亿元;

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造老旧小区23个。

数据背后,是持之以恒的体制机制创新——

无体检不更新。今年将完成全市77个街道(镇)、665个社区、115个更新片区体检,实现街道、片区体检全覆盖;

多元参与引民资活水。在今年排定的221个、总投资407亿元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社会投资占比79.5%。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宁波如何再迈台阶?

市住建局局长、党组书记吴耀明表示,将聚焦有效服务、有效投资、有效运营,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项目,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陆海看来,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一些‘城市伤疤’,可以通过点状‘针灸式’微更新,补充城市微功能”。

人民之城人民建。冯瑄摄

求“精”,以“绣花”功夫增品质

通过车辆GPS定位、AI摄像头、车辆“白名单”等监管技术手段,全市2000多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辆、868条定时定点收运线路被纳入平台监管;

新版地方标准将城市绿地划为三类,并制定不同的养护标准……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宁波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打造高品质城市“宁波绣法”——

在全省首推“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累计创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135个;

获批住建部全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试点城市,聚焦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小微公共空间,以问题为导向,对城市人行道及退红、街角绿地、社区生活、桥下低效等开展微空间综合治理。

未来,宁波城市管理如何“再进一步”?

吴耀明表示,宁波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我们将重点围绕垃圾分类治理深化、市容市貌品质提升、打造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城镇燃气安全长效机制打造、公园绿地建设五方面展开。”

包括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快推进世行二期项目,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持续打造“最干净城市”,打造一批七彩惠民路;

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块、待建土地、存量用地等建设停车楼、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或临时停车场,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切实缓解“停车难”问题;打造更多高品质的绿色空间等。

新时代、新命题之下,宁波以民生“小事”,成城之“大事”;以共治共享,绘就幸福同心圆。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冯瑄 沈莉

通讯员 廖鑫 杨晓琴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宜居之城”再进阶 以“优、新、精”答好人民城市新考卷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07 06:35:00

东部新城。王嘉彬/摄

关键节点,重磅信号。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

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包括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

人民城市人民建。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始终围绕着“人民”二字延展。新任务、新要求下,宁波如何建好“宜居之城”?

向“上”,以“更优”空间提发展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

面对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聚集、公共服务配套失衡、功能板块错配等一系列“城市通病”,宁波给出的解法是:一体规划。

去年11月,宁波首个覆盖全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

未来,宁波发展空间如何更优?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戴涛表示,宁波将立足发展实际,科学优化人口、产业、交通等整体布局。

具体来讲,坚持“以人定房,以需定供”,综合考虑人口、就业、公共服务、交通等因素,优化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促进城市职住平衡和住房供需匹配。

建立“以人为本”的“好房子”新标准,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补齐老旧小区设施短板,塑造全龄友好、功能复合的社区生活圈。

以“高品质住区试点”和“计容新规则”等新政策为居民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住区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

聚焦民生幸福,着眼服务侧。把推动公共服务品质化与均等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文教体卫”重要功能性项目的选址研究,构建面向未来、低碳绿色的立体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市民享有健康安全便捷的幸福生活。

此外,持续建设甬江科创区等重大平台,促进项目落地,在高校周边规划创新空间,吸引创新人群和初创企业集聚,预留创新型、服务型等产业用地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谋“新”,以“高质量”更新促生长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繁裕二村即将安装新电梯。这个建成近20年的拆迁安置小区,已成为全市“平层入户”加装电梯数量最多的小区。

城市更新,是这两年的热词之一。和全国不少城市一样,宁波城镇化率超过78%,面临着“从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的发展之困。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城市更新被写入总体要求。

近几年,宁波抓住城市更新、城市体检、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等国家试点机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更活力、更幸福”之城。

一组数据可窥一斑。

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建设,累计列入未来社区建设计划项目406个(其中已建成140个);

迭代实施城中村改造,4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列入国家计划,争取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3.94亿元;

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造老旧小区23个。

数据背后,是持之以恒的体制机制创新——

无体检不更新。今年将完成全市77个街道(镇)、665个社区、115个更新片区体检,实现街道、片区体检全覆盖;

多元参与引民资活水。在今年排定的221个、总投资407亿元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社会投资占比79.5%。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宁波如何再迈台阶?

市住建局局长、党组书记吴耀明表示,将聚焦有效服务、有效投资、有效运营,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项目,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陆海看来,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一些‘城市伤疤’,可以通过点状‘针灸式’微更新,补充城市微功能”。

人民之城人民建。冯瑄摄

求“精”,以“绣花”功夫增品质

通过车辆GPS定位、AI摄像头、车辆“白名单”等监管技术手段,全市2000多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辆、868条定时定点收运线路被纳入平台监管;

新版地方标准将城市绿地划为三类,并制定不同的养护标准……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宁波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打造高品质城市“宁波绣法”——

在全省首推“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累计创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135个;

获批住建部全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试点城市,聚焦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小微公共空间,以问题为导向,对城市人行道及退红、街角绿地、社区生活、桥下低效等开展微空间综合治理。

未来,宁波城市管理如何“再进一步”?

吴耀明表示,宁波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我们将重点围绕垃圾分类治理深化、市容市貌品质提升、打造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城镇燃气安全长效机制打造、公园绿地建设五方面展开。”

包括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加快推进世行二期项目,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持续打造“最干净城市”,打造一批七彩惠民路;

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块、待建土地、存量用地等建设停车楼、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或临时停车场,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切实缓解“停车难”问题;打造更多高品质的绿色空间等。

新时代、新命题之下,宁波以民生“小事”,成城之“大事”;以共治共享,绘就幸福同心圆。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冯瑄 沈莉

通讯员 廖鑫 杨晓琴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