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是秋季的开篇之章。在古代,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当然,这个“秋来了”跟我们通常说的秋天,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通常说的秋天,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有严苛的科学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下,而且后续天气状况稳定,那么我们就把其中的第一天算作入秋日。要这么算,我们常年的入秋时间是9月下旬,还早着呢。
“立秋西瓜祓(fú)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在宁波,立秋不仅意味着季节的更替,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养生智慧。民间有“热在三伏”和“秋后一伏”的说法,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的天气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在这暑热与秋凉交替的时节,宁波人的立秋有着独特的过法。
啃秋、晒秋
立秋这天,宁波人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吃西瓜,民间称为“啃秋”。
这一习俗不仅因西瓜即将“落市”,更寓意“咬住秋凉”——炎炎夏日难耐,忽逢立秋,赶紧将其咬住。西瓜有“消暑祛热”之效,在立秋这天吃,也寓意着把一夏天积攒起来的热气、湿气都祛除掉。
此习俗与全国多地吃瓜啃秋的习俗相似,只是具体做法略有差异。比如江苏吃西瓜“咬秋”防生秋痱子;浙江一些地方将西瓜与烧酒同食防疟疾;杭州一带立秋吃秋桃,桃核留藏至除夕烧成灰烬,以求免去一年瘟疫。
除了吃瓜啃秋,宁波有些地方也会喝绿豆粥。在镇海、奉化等地,大人会专门给孩子喝绿豆粥,意在防“滞夏”。而在宁波一些山区,因平地少,人们利用房前屋后及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逐渐形成“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
此外,宁波有些地方还有在立秋这天用瓜果祭农神和祖上的习俗,感恩夏收,祈盼秋实。农业生产上,晚稻必须赶在立秋前抢种,否则会减产,许多农作物种植也讲究“关立秋”。
贴秋膘
立秋之后,民间还有“贴秋膘”的旧俗。这主要是因为三伏天,人们往往胃口不佳,容易瘦。因此,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瘦了自然是要补一补,于是通过贴秋膘来补偿夏天的身体损耗。到了立秋胃口开了,就要吃些味道厚重的食物。
宁波作为海滨城市,贴秋膘既保留了“补肉”的核心,又融入了地域饮食特色,并非一味追求油腻,海鲜是宁波人贴秋膘的亮点。立秋前后梭子蟹肥美,用花雕酒、冰糖制成“醉蟹”,或清蒸或红烧,鲜中带甜,高蛋白且易消化,是贴秋膘的清补之选。
再一个是传统肉食不缺席,五花肉红焖、酱鸭烧制、排骨炖笋等,肉质酥烂,搭配咸菜、笋干等本地蔬菜解腻,既补能量又不燥火。
老宁波讲究“秋补忌燥”,不会单纯堆砌肥肉。比如用糯米、红枣蒸制的米馒头,或芝麻汤圆、红豆沙等甜品,以碳水化合物和天然糖分“补膘”,兼顾口感与健康;搭配冬瓜、丝瓜等应季瓜类煮汤,平衡油腻,体现“补而不腻” 的原则。
贴秋膘与啃秋、晒秋等习俗结合,构成宁波人立秋的完整仪式,让节气从抽象的时间节点,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总之,宁波人的“贴秋膘”,是山海馈赠与时令智慧的结合,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健康的灵活诠释,让立秋的烟火气里,始终飘着对生活的热忱。
立秋养生注意事项
宁波地处江南沿海,立秋时节“夏暑未消,秋燥渐生”,兼具湿热余威与燥气初显的特点。老宁波的立秋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因地制宜”,既延续了传统中医“秋收”理念,又融入了沿海地域的气候与饮食特色,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饮食:清补润燥,兼顾“祓秋”与“贴膘”
宁波立秋饮食的核心是“去暑湿、防秋燥、补元气”,既不能像盛夏那样一味寒凉,也不可盲目大补。
1.先清后补,化解 “暑湿余邪”
立秋初期暑气未散,宁波人仍会喝绿豆粥、冬瓜汤,或用丝瓜、苦瓜炒菜,借助这些清热利湿的食材“祓秋气”(即去除夏季积累的湿热)。尤其老辈人会给孩子喝加了少量陈皮的绿豆粥,既清暑又不伤脾胃。
2.防燥润肺,巧用本地食材
秋风起后,空气渐干,宁波人善用鲜藕、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比如用本地莲藕炖排骨(藕要选九孔藕,更适合煲汤),或用宁海白枇杷煮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贴合 “秋宜食酸” 的传统(酸味食物可收敛肺气)。
二、起居:“早卧早起”,应对“早晚凉、午间热”
立秋后,宁波的昼夜温差渐大,“午间仍有暑气,清晨已有凉意”,起居需注意:
1.调整作息,顺应“秋收”
遵循“早卧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比夏季稍早睡,比如夜里10点左右;早晨可稍晚起,比如6点半到7点,避免受凉。
2.防“贼风”侵袭
午后仍热,但不可贪凉:避免长时间吹空调(温度不低于26℃),夜间睡觉要盖薄被(尤其腹部,宁波人怕“秋寒伤胃”);清晨外出锻炼时,可备一件薄外套,以防江风、山风侵入。
三、地域特色提醒:防 “海湿” 与 “山燥”
宁波靠山面海,不同区域养生侧重不同:
沿海地区(如镇海、北仑):立秋后海风仍带湿气,需注意“防湿邪残留”,可多吃生姜炒蟹、花椒煮水沐足(少量辛温食材助祛湿)。
山区(如余姚、宁海):秋燥来得更早,可多吃山核桃、猕猴桃(本地坚果水果,滋阴润燥),或用桂花、麦冬泡水喝(桂花是宁波常见花卉,性温不燥,适合润燥)。
总之,宁波人的立秋养生,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藏在“一碗绿豆粥去暑,半只醉蟹补身,清晨盖被防凉”的日常里,核心就是“顺时而动,随境调整”——既不与夏暑硬抗,也不急于迎接秋凉,在过渡中让身体慢慢适应,为金秋安康打下基础。
宁波晚报记者 徐杰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