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大学转专业难不难?听听“上岸”学子心得
2025-08-07 15:2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林桦

8月5日下午,普通类征求志愿录检完毕,2025年浙江省高考录取工作全部结束。接下来,考生们将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薄薄一份录取通知书,承载着每个学生的期待。

在填报志愿时,当心仪的专业与理想的大学难以两全,“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成了不少考生心中纠结的难题。此前,江西有考生放弃清北冷门专业选择他校热门专业的新闻,曾引发热议。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不少考生和家长的策略是“先进校门,再谋转专业”。转专业这条路怎么走?几位“过来人”的故事,或许能提供多元的思考。

“冲”进理想高校

转专业是场硬仗

来自宁波鄞州蓝青高级中学的小徐(化名),今年高考569分,被温州医科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录取。

“填报志愿时,我在前十个志愿里填了两个温医大的专业。”小徐坦言,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是该校分数线相对较低的专业之一,他的分数正好在专业投档线上,抱着“冲一把”的心态尝试,最终如愿。

“运气不错,进了温医大!”小徐对学医不排斥,对这所省内医学名校更是满意。但惊喜之余,他也有自己的考量。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并非其心仪专业,因此录取结果确定后,他便开始研究转专业的可能性。

“这个专业毕业后拿的是技师证,而非医师资格证,就业方向相对受限,小医院往往没有对应岗位。”小徐的目标是转入麻醉学专业。他了解到,学校在大一学年末提供一次转专业机会,但门槛不低,对学分绩点有严格要求。“压力不小,必须得辛苦拼一年。”

小徐清楚,进入心仪高校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进入理想专业,前方还有一场硬仗。

案例A:

目标明确,入学即按“重启键”

转专业,绝非轻松的“重新选择”。宁波大学新大三学生郝国良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唯有对心中的热爱足够坚定,转专业才是一个珍贵的“重启”机会。

高考时,郝国良一心想报考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却被调剂到了土木工程。对他而言,“土木”并非学习的起点,更像是一个必须跨越的“中转站”。从踏入宁大校门的第一天起,转专业就烙印在他的规划里,目标直指心心念念的电子信息大类。

记者查阅发现,宁波大学的转专业政策相对灵活,为学生提供了四个学期的申请机会。这意味着,无论是入学之初目标明确,还是中途“半路出家”,学生都有机会追求所爱。

然而,“重启”并非“一键刷新”那么简单。郝国良大一时就尝试转专业,但因高考分数未达标而无奈放弃。这印证了转专业有其客观规则,并非毫无约束的“后悔药”。

大二上学期,郝国良终于抓住机会,成功转入通信工程专业。

回顾历程,最煎熬的莫过于要达到转入通信工程专业的要求——明知日后不学土木,却仍需为其绩点拼命。“跨专业学习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郝国良坦言,在追求热爱的路上,首先要征服眼前的“不热爱”,这需要极强的目标感和执行力。

更严峻的考验在“重启”之后。密集的补课随即开启:大二下学期期末,他比同学多考三四门课;“大三更‘魔鬼’,别人考七八门,我要考十四五门。”支撑他负重前行的,是对人工智能、5G等通信领域自始至终的炽热兴趣。

“学电路板头疼,但痛并快乐着。”郝国良的经历表明,对于目标明确的学子,转专业是一次珍贵的重启,但伴随而来的是明确的规则、艰苦的铺垫和沉重的后续投入,唯有对目标专业的热爱足够强烈,才能支撑全程

郝国良 受访者供图

案例B:

探索中觉醒,“转向键”叩开新天地

与郝国良的“目标先行”不同,同是宁大学子的陆子涛,其转专业之路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高中选考政史地的他,入学时选择了经济学。彼时,文科出身的他对工科世界几乎毫无概念。他的转变源于大学提供的丰富探索机会。

“大一时,学校要求选修理工科课程,我选了‘思维与人工智能’和Python,还旁听了大学物理和C语言。”陆子涛说,工科严谨的逻辑与解题带来的巨大成就感深深吸引了他,尤其被一位“带点口音但讲课极棒”的物理老教授圈粉。这并非预设的目标,而是在探索中与热爱的“不期而遇”。

大二时,在专业老师的鼓励下,陆子涛毅然按下了人生的“转向键”,投向工业工程专业。

他的“转”,不是逃离“不热爱”,而是拥抱“新热爱”。“因为真喜欢,即便期末要补修课程,也没觉得是负担。”陆子涛眼神发亮,“解题时分析桥梁受力,每一步都需严谨推理,解出来那一刻,成就感爆棚!”

从陆子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转专业也可以是大学探索过程中的华丽转身。当学生真正发现了能激发潜能的新领域,“半路出家”不仅可行,更能爆发出惊人的学习能量。

然而,他也见过转专业后的“水土不服”:身边有同学因骤然加重的补课和考试压力而痛苦不堪。“面对全新知识体系和密集考核,适应期确实充满挑战。”

因此,热情是起点,但对自己的适应力有清醒的认知同样关键。

陆子涛 受访者供图

当然不止宁大,记者在了解各高校转专业政策后发现,高校普遍都会给学生转专业的机会。比如——

浙江万里学院的普通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宁波诺丁汉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允许学生在一年级秋季学期规定时间内提出专业或专业大类调整的申请;

宁波财经学院在校学生可于第一、二学期末,在全校范围提出转专业申请、第三学期末在本院范围提出转专业申请。

大部分在甬高校转专业政策都呈现“多批次、早申请”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自由“转向”的机会。

除了在甬高校,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只是竞争会更加激烈。

高校把更多的选择自由给予了学生,但能否成功“转向”,关键在于每个学生源自内心真正的兴趣能否觉醒,而非盲目地跟风或逃避。转专业前,务必吃透目标专业的要求,评估自身学习能力,并对转专业后必然面临的课业压力、时间成本有充分准备。

只有目标清晰、意志坚定并甘愿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才能在“转”出的新赛道上跑得更稳、更远。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大学转专业难不难?听听“上岸”学子心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07 15:26: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林桦

8月5日下午,普通类征求志愿录检完毕,2025年浙江省高考录取工作全部结束。接下来,考生们将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薄薄一份录取通知书,承载着每个学生的期待。

在填报志愿时,当心仪的专业与理想的大学难以两全,“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成了不少考生心中纠结的难题。此前,江西有考生放弃清北冷门专业选择他校热门专业的新闻,曾引发热议。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还有不少考生和家长的策略是“先进校门,再谋转专业”。转专业这条路怎么走?几位“过来人”的故事,或许能提供多元的思考。

“冲”进理想高校

转专业是场硬仗

来自宁波鄞州蓝青高级中学的小徐(化名),今年高考569分,被温州医科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录取。

“填报志愿时,我在前十个志愿里填了两个温医大的专业。”小徐坦言,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是该校分数线相对较低的专业之一,他的分数正好在专业投档线上,抱着“冲一把”的心态尝试,最终如愿。

“运气不错,进了温医大!”小徐对学医不排斥,对这所省内医学名校更是满意。但惊喜之余,他也有自己的考量。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并非其心仪专业,因此录取结果确定后,他便开始研究转专业的可能性。

“这个专业毕业后拿的是技师证,而非医师资格证,就业方向相对受限,小医院往往没有对应岗位。”小徐的目标是转入麻醉学专业。他了解到,学校在大一学年末提供一次转专业机会,但门槛不低,对学分绩点有严格要求。“压力不小,必须得辛苦拼一年。”

小徐清楚,进入心仪高校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进入理想专业,前方还有一场硬仗。

案例A:

目标明确,入学即按“重启键”

转专业,绝非轻松的“重新选择”。宁波大学新大三学生郝国良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唯有对心中的热爱足够坚定,转专业才是一个珍贵的“重启”机会。

高考时,郝国良一心想报考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却被调剂到了土木工程。对他而言,“土木”并非学习的起点,更像是一个必须跨越的“中转站”。从踏入宁大校门的第一天起,转专业就烙印在他的规划里,目标直指心心念念的电子信息大类。

记者查阅发现,宁波大学的转专业政策相对灵活,为学生提供了四个学期的申请机会。这意味着,无论是入学之初目标明确,还是中途“半路出家”,学生都有机会追求所爱。

然而,“重启”并非“一键刷新”那么简单。郝国良大一时就尝试转专业,但因高考分数未达标而无奈放弃。这印证了转专业有其客观规则,并非毫无约束的“后悔药”。

大二上学期,郝国良终于抓住机会,成功转入通信工程专业。

回顾历程,最煎熬的莫过于要达到转入通信工程专业的要求——明知日后不学土木,却仍需为其绩点拼命。“跨专业学习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郝国良坦言,在追求热爱的路上,首先要征服眼前的“不热爱”,这需要极强的目标感和执行力。

更严峻的考验在“重启”之后。密集的补课随即开启:大二下学期期末,他比同学多考三四门课;“大三更‘魔鬼’,别人考七八门,我要考十四五门。”支撑他负重前行的,是对人工智能、5G等通信领域自始至终的炽热兴趣。

“学电路板头疼,但痛并快乐着。”郝国良的经历表明,对于目标明确的学子,转专业是一次珍贵的重启,但伴随而来的是明确的规则、艰苦的铺垫和沉重的后续投入,唯有对目标专业的热爱足够强烈,才能支撑全程

郝国良 受访者供图

案例B:

探索中觉醒,“转向键”叩开新天地

与郝国良的“目标先行”不同,同是宁大学子的陆子涛,其转专业之路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高中选考政史地的他,入学时选择了经济学。彼时,文科出身的他对工科世界几乎毫无概念。他的转变源于大学提供的丰富探索机会。

“大一时,学校要求选修理工科课程,我选了‘思维与人工智能’和Python,还旁听了大学物理和C语言。”陆子涛说,工科严谨的逻辑与解题带来的巨大成就感深深吸引了他,尤其被一位“带点口音但讲课极棒”的物理老教授圈粉。这并非预设的目标,而是在探索中与热爱的“不期而遇”。

大二时,在专业老师的鼓励下,陆子涛毅然按下了人生的“转向键”,投向工业工程专业。

他的“转”,不是逃离“不热爱”,而是拥抱“新热爱”。“因为真喜欢,即便期末要补修课程,也没觉得是负担。”陆子涛眼神发亮,“解题时分析桥梁受力,每一步都需严谨推理,解出来那一刻,成就感爆棚!”

从陆子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转专业也可以是大学探索过程中的华丽转身。当学生真正发现了能激发潜能的新领域,“半路出家”不仅可行,更能爆发出惊人的学习能量。

然而,他也见过转专业后的“水土不服”:身边有同学因骤然加重的补课和考试压力而痛苦不堪。“面对全新知识体系和密集考核,适应期确实充满挑战。”

因此,热情是起点,但对自己的适应力有清醒的认知同样关键。

陆子涛 受访者供图

当然不止宁大,记者在了解各高校转专业政策后发现,高校普遍都会给学生转专业的机会。比如——

浙江万里学院的普通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宁波诺丁汉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允许学生在一年级秋季学期规定时间内提出专业或专业大类调整的申请;

宁波财经学院在校学生可于第一、二学期末,在全校范围提出转专业申请、第三学期末在本院范围提出转专业申请。

大部分在甬高校转专业政策都呈现“多批次、早申请”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自由“转向”的机会。

除了在甬高校,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只是竞争会更加激烈。

高校把更多的选择自由给予了学生,但能否成功“转向”,关键在于每个学生源自内心真正的兴趣能否觉醒,而非盲目地跟风或逃避。转专业前,务必吃透目标专业的要求,评估自身学习能力,并对转专业后必然面临的课业压力、时间成本有充分准备。

只有目标清晰、意志坚定并甘愿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才能在“转”出的新赛道上跑得更稳、更远。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