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港中大“音乐游子”与宁波故乡的对话
2025-08-19 20:1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金卓晟的谱曲作品

  甬派客户端记者 廖惠兰

  “熟悉的声音,能让人一下子想起家。”宁波籍青年作曲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教授金卓晟说,为了让相隔数十年的两首作品形成情感共鸣,他将核心放在标题中“重回”二字的解读上。

  创作期间,金卓晟反复聆听原作,“就像和前辈对话,我想抓住那些能唤起集体记忆的意境与旋律,留住那些动人的感觉”。

  这次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续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对金卓晟来说,更是一次与故乡的对话。

  用现代笔触描绘鲜活故乡

  “这两首词跨越了几十年,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到另一时代的一个变迁。”金卓晟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儿时熟悉的旋律,如今能有一个机会为它的续作谱曲,是特别的缘分。

  在金卓晟看来,这首续作绝非简单的音乐创作,而是“承载了历史与文化重量的‘命题作文’”。

  “要表达邬大为老先生再回家乡时的亲切感,延续性很重要。”因此,他特意沿用了原曲的男中音音域,“通过声线的熟悉感,让听众一下子走进那种‘回家’的情绪里。”

  作为常年深耕器乐创作的作曲家,金卓晟坦言,为了让作品更具时代感,他做了不少调整,“平时写器乐更注重结构的严谨,但这次要贴近大众,旋律得通俗一点。”

  “邬先生的原作,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情感,续作要唱出当下的生活。”在金卓晟的创作中,和声更大胆,音乐色彩更斑斓,“就像故乡宁波这些年的变化,丰富又鲜活,我想唱出当下宁波人的生活与心声。”

金卓晟

  灵感的降临常在意想不到之处。“看到征集消息时,我正在山里度假,云雾缭绕的环境特别适合构思。”金卓晟笑称,旅行中创作是多年习惯,“自然能让人静下来,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听众,相比老一辈都太缺乏耐心去品味经典。”金卓晟认为,这次创作对他更是一次精神洗礼,通过学习前辈的杰作,心灵得到了提纯和净化。

  “我的根在宁波”

  “我自小离家,但根一直都在宁波。”如今虽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足迹遍布多国,金卓晟每年仍会抽空回宁波,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巷中感受故乡的变化。

  金卓晟自幼习琴,是老一辈音乐家郑曙星教授的爱徒。12岁离开家乡远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求学,师从著名作曲家叶小钢教授,后又在北美深造15年。

  多元的经历让他的艺术视野愈发开阔,但故乡的印记从未淡去。

  “小时候去郑曙星教授那上课,宁波刚有双层巴士,每次我都兴奋地爬去二层。”金卓晟回忆说,那个时候坐五六站就到了郊区,“宁波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江南小城’”。

  现在每一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故乡宁波的新变化,“刚去北京时,宁波只有海曙区比较现代化;现在回来,眼前的时尚都市总让他有‘恍若隔世’之感。”

金卓晟

  这份对故乡的牵挂,也让他格外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我不是音乐世家出身,却总想起爷爷奶奶辈走路时哼的地方曲调,那些口耳相传的旋律,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了。” 金卓晟坦言,作为专业音乐人,自己对宁波民歌、戏曲的了解有限,“但这提醒我,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有意识地传下去,地方文化才有灵魂。”

  “拥抱传统才能创新。”这是金卓晟艺术追求的底色。如今,他的作品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上演,荣获国际大奖二十余项,还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有说服力,难以忘怀的”,但他始终记得:“我是宁波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守护文化之根,热爱它、传承它、发扬它。”

  新闻多一点

  金卓晟,作曲家,博士,深圳市级人才,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院助理教授,研究生导师。7岁习琴,师从郑曙星教授、叶小钢、徐之彤、Philippe Leroux等名家。

  他是大陆首位Matan Givol作曲比赛和Salvatore Martirano作曲奖金奖的获得者(均为2020年),荣获2019年武满彻作曲奖、2021Novalis作曲奖等国际大奖二十余项。交响乐《蜃景》被选入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心愿·桃花盛开的地方 | 港中大“音乐游子”与宁波故乡的对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9 20:11:00

金卓晟的谱曲作品

  甬派客户端记者 廖惠兰

  “熟悉的声音,能让人一下子想起家。”宁波籍青年作曲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教授金卓晟说,为了让相隔数十年的两首作品形成情感共鸣,他将核心放在标题中“重回”二字的解读上。

  创作期间,金卓晟反复聆听原作,“就像和前辈对话,我想抓住那些能唤起集体记忆的意境与旋律,留住那些动人的感觉”。

  这次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续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对金卓晟来说,更是一次与故乡的对话。

  用现代笔触描绘鲜活故乡

  “这两首词跨越了几十年,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到另一时代的一个变迁。”金卓晟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儿时熟悉的旋律,如今能有一个机会为它的续作谱曲,是特别的缘分。

  在金卓晟看来,这首续作绝非简单的音乐创作,而是“承载了历史与文化重量的‘命题作文’”。

  “要表达邬大为老先生再回家乡时的亲切感,延续性很重要。”因此,他特意沿用了原曲的男中音音域,“通过声线的熟悉感,让听众一下子走进那种‘回家’的情绪里。”

  作为常年深耕器乐创作的作曲家,金卓晟坦言,为了让作品更具时代感,他做了不少调整,“平时写器乐更注重结构的严谨,但这次要贴近大众,旋律得通俗一点。”

  “邬先生的原作,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情感,续作要唱出当下的生活。”在金卓晟的创作中,和声更大胆,音乐色彩更斑斓,“就像故乡宁波这些年的变化,丰富又鲜活,我想唱出当下宁波人的生活与心声。”

金卓晟

  灵感的降临常在意想不到之处。“看到征集消息时,我正在山里度假,云雾缭绕的环境特别适合构思。”金卓晟笑称,旅行中创作是多年习惯,“自然能让人静下来,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听众,相比老一辈都太缺乏耐心去品味经典。”金卓晟认为,这次创作对他更是一次精神洗礼,通过学习前辈的杰作,心灵得到了提纯和净化。

  “我的根在宁波”

  “我自小离家,但根一直都在宁波。”如今虽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足迹遍布多国,金卓晟每年仍会抽空回宁波,在熟悉又陌生的街巷中感受故乡的变化。

  金卓晟自幼习琴,是老一辈音乐家郑曙星教授的爱徒。12岁离开家乡远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求学,师从著名作曲家叶小钢教授,后又在北美深造15年。

  多元的经历让他的艺术视野愈发开阔,但故乡的印记从未淡去。

  “小时候去郑曙星教授那上课,宁波刚有双层巴士,每次我都兴奋地爬去二层。”金卓晟回忆说,那个时候坐五六站就到了郊区,“宁波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江南小城’”。

  现在每一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故乡宁波的新变化,“刚去北京时,宁波只有海曙区比较现代化;现在回来,眼前的时尚都市总让他有‘恍若隔世’之感。”

金卓晟

  这份对故乡的牵挂,也让他格外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我不是音乐世家出身,却总想起爷爷奶奶辈走路时哼的地方曲调,那些口耳相传的旋律,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了。” 金卓晟坦言,作为专业音乐人,自己对宁波民歌、戏曲的了解有限,“但这提醒我,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有意识地传下去,地方文化才有灵魂。”

  “拥抱传统才能创新。”这是金卓晟艺术追求的底色。如今,他的作品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上演,荣获国际大奖二十余项,还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有说服力,难以忘怀的”,但他始终记得:“我是宁波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守护文化之根,热爱它、传承它、发扬它。”

  新闻多一点

  金卓晟,作曲家,博士,深圳市级人才,香港中文大学音乐学院助理教授,研究生导师。7岁习琴,师从郑曙星教授、叶小钢、徐之彤、Philippe Leroux等名家。

  他是大陆首位Matan Givol作曲比赛和Salvatore Martirano作曲奖金奖的获得者(均为2020年),荣获2019年武满彻作曲奖、2021Novalis作曲奖等国际大奖二十余项。交响乐《蜃景》被选入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