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厚植道德沃土 培育向阳花朵
2025-08-20 06:4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乘着“思政巴士”寻找宁波“赛先生”,感悟科学家精神;在“我陪孩子读经典”的琅琅书声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幕幕鲜活场景,铺展出甬城少年向阳而生的成长画卷。

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一直以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聚焦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孩子们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德育为先,

成长根系茁壮延伸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为青少年培土浇水?宁波以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为统领,多措并举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脉、传承奋斗精神。

去年6月,“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启动,将课堂搬到了“浙东红村”横坎头村、柔石故居等一个个现实场所。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正是这堂移动思政课的目的所在。

线下实践走心入脑,“云端”的力量则为育人场域破壁拓界。宁波依托“互联网+教育”优势,打造“云上思政课”品牌,让思政课既有“云端高度”又接“现实地气”。三年来,“云上思政课”累计覆盖师生超120万人次。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让经典、非遗、武术等化作青少年的成长养分。去年9月,汲取宁波及各地先贤文化而成的《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正式发布,随后进入全省中小学全面推广试用。

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独特教育资源,先贤文化以趣味读本形式走到孩子身边,启智增慧、润物无声。不仅如此,100余种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让经典的暖流沁润心灵;每年80余场越剧、甬剧进校园演出,引导学生热爱戏曲、传承戏曲。

去年,宁波创新打造“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品牌,以亲子阅读带动全民阅读。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少年儿童图书馆、“15分钟阅读圈”让“诗和远方”转角可遇、阅读之美处处可寻。2024年,全市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3万余场次。

将千年文脉与红色文化融于日常,镇海中学的教育模式塑造着一代代学子的精神品格。28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成为学生晨读、漫步的空间;革命英烈的故事俯拾皆是,学生在触摸信仰的温度中培根铸魂……德育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批批青少年成长为人格丰满的“参天大树”。

去年,宁波启动“追·光”计划宣讲行动,邀请革命老兵、劳模工匠、道德模范等先进代表组成“榜样之光”宣讲团,通过互动式巡讲、座谈交流等方式,激励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之情、奋发之志。该行动既为宁波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深化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举措。如今,宁波已实现文明校园创建大中小学(职高)类别全覆盖,7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拔节成长,

甬城少年风采熠熠

去年夏天,一名男生在篮球场打球时倒地不起,15岁的盛徐荦挺身而出,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为医生赢得了关键的抢救时机。两天时间,“少年急救侠”的视频全网传播量超10亿次。

日前,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名单(共50例)公布,盛徐荦入选(浙江省2例),这是宁波连续3届有少年获此殊荣,总数居全省首位。

宁波“小飞人”陈妤颉在日复一日刻苦训练中超越自我,屡屡打破纪录,在田径赛场上为国争光;“乒乓小将”崔锦澄年仅14岁就已获47个赛事冠军……好少年用理想做笔、以进取为墨,书写向上向善的青春篇章。他们的拔节成长,亦离不开校园内外的精心呵育。

走进象山晓塘乡中心小学,学生在晓美农场、柑橘生态园等劳动教育主阵地,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学习充满科技含量的劳作。无独有偶,鄞州正始中学将“开心农场”搬进校园,为学生开辟一个面积10余亩的劳动基地,以劳动育智、劳动育德。

走出校园,一场以自然为名的奇妙之旅,让甬城青少年化身“名侦探”,在纸笔间记录与草木虫鱼的邂逅。近两年,宁波10个区(县、市)100余所中小学积极参与宁波市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递上约1500幅各类自然笔记作品。持续升温的自然笔记热潮,也促使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的启动仪式落户宁波,将甬城的生态故事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不久前,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展演在甬唱响,来自各地的优秀艺术少年齐聚宁波,在光影与旋律中展示才华。作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承办“全民美育”青少年展演展示活动的城市,宁波何以受到“青睐”?

这背后,是宁波创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全国首批“青少年美育之都”的孜孜以求——以“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为引领,全面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宁波市青少年视觉艺术创意大赛举办至第15届,引导青少年用艺术视角捕捉城市发展的动态;宁波市青少年美育中心于去年启用,成为“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的展示窗口……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结全市优秀少年儿童合唱团,用纯真质朴的歌声歌颂祖国。从《龙津少年》《向着春天远航》到《总有美好在路上》,每一首歌曲都饱含深情,既传递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也充分展示了宁波少年儿童爱党爱国、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护航成长,

童心之路温暖加倍

甬城“剪”影、妙笔绘红心、红韵指尖舞……这个暑假,鄞州区青少年宫为孩子们准备了68节公益课程,“家门口青少年宫”点亮少年儿童的多彩假期。

“一早把孩子送来,下班了再来接,在这里既能学知识又有人照看。”家长王女士得知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课程,面露欣喜。

就近就便,是这一民生实事项目的鲜明标签。目前,宁波新建改建“家门口青少年宫”118家,开发课程2500余个,织起一张覆盖城乡、触手可及的青少年成长服务网。各地还通过排摸辖区青少年培训需求,并根据当地文化,设计开发特色课程,实现服务精准投放与有效供给。

“这条路很漂亮,醒目又安全”“以前的小方砖容易绊脚,新铺设的路面更加平坦”……令学生家长满口赞誉的,是宁波另一项民生实事工程——“最美上学路”。

增设风雨连廊、喷涂童趣彩绘、划分班级等候区……这些道路不仅在硬件上优化了通行条件,还相继推出“知行合一”“海丝之路”“国学古风”等上百种主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校风校训、“浙风十礼”等内容。截至2025年7月,全市累计建成189条“最美上学路”,服务覆盖幼儿园、中小学逾20万人。

在硬件设施保障之外,总有温暖关怀陪伴青少年成长。连续13年在暑期开展关爱“小候鸟”系列活动,让爱“不留守”、更温暖;深入推动医教协作,连续8年实施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四进”活动,相关经验在全国交流发言;全国首创“一站式”办案保护制度,倾力呵护“花蕾”健康成长;开展“净网”专项行动、推进“护苗行动”,精心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守护成长,社会力量并不缺席。每个上学日,在鄞州区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和高钱小学的大门口,一抹红格外亮眼——“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她们的出现,巧妙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难的“痛点”问题。如今,团队已经护送了600多个孩子放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波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坚持培根铸魂、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甬城沃土的悉心滋养、社会各界的共同托举下,宁波的少年儿童如破土新苗,茁壮成长,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徐丽敏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厚植道德沃土 培育向阳花朵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20 06:40:00

乘着“思政巴士”寻找宁波“赛先生”,感悟科学家精神;在“我陪孩子读经典”的琅琅书声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幕幕鲜活场景,铺展出甬城少年向阳而生的成长画卷。

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一直以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聚焦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孩子们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德育为先,

成长根系茁壮延伸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何为青少年培土浇水?宁波以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为统领,多措并举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脉、传承奋斗精神。

去年6月,“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启动,将课堂搬到了“浙东红村”横坎头村、柔石故居等一个个现实场所。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正是这堂移动思政课的目的所在。

线下实践走心入脑,“云端”的力量则为育人场域破壁拓界。宁波依托“互联网+教育”优势,打造“云上思政课”品牌,让思政课既有“云端高度”又接“现实地气”。三年来,“云上思政课”累计覆盖师生超120万人次。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让经典、非遗、武术等化作青少年的成长养分。去年9月,汲取宁波及各地先贤文化而成的《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正式发布,随后进入全省中小学全面推广试用。

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独特教育资源,先贤文化以趣味读本形式走到孩子身边,启智增慧、润物无声。不仅如此,100余种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让经典的暖流沁润心灵;每年80余场越剧、甬剧进校园演出,引导学生热爱戏曲、传承戏曲。

去年,宁波创新打造“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品牌,以亲子阅读带动全民阅读。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少年儿童图书馆、“15分钟阅读圈”让“诗和远方”转角可遇、阅读之美处处可寻。2024年,全市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3万余场次。

将千年文脉与红色文化融于日常,镇海中学的教育模式塑造着一代代学子的精神品格。28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成为学生晨读、漫步的空间;革命英烈的故事俯拾皆是,学生在触摸信仰的温度中培根铸魂……德育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批批青少年成长为人格丰满的“参天大树”。

去年,宁波启动“追·光”计划宣讲行动,邀请革命老兵、劳模工匠、道德模范等先进代表组成“榜样之光”宣讲团,通过互动式巡讲、座谈交流等方式,激励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之情、奋发之志。该行动既为宁波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深化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举措。如今,宁波已实现文明校园创建大中小学(职高)类别全覆盖,7所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拔节成长,

甬城少年风采熠熠

去年夏天,一名男生在篮球场打球时倒地不起,15岁的盛徐荦挺身而出,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为医生赢得了关键的抢救时机。两天时间,“少年急救侠”的视频全网传播量超10亿次。

日前,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名单(共50例)公布,盛徐荦入选(浙江省2例),这是宁波连续3届有少年获此殊荣,总数居全省首位。

宁波“小飞人”陈妤颉在日复一日刻苦训练中超越自我,屡屡打破纪录,在田径赛场上为国争光;“乒乓小将”崔锦澄年仅14岁就已获47个赛事冠军……好少年用理想做笔、以进取为墨,书写向上向善的青春篇章。他们的拔节成长,亦离不开校园内外的精心呵育。

走进象山晓塘乡中心小学,学生在晓美农场、柑橘生态园等劳动教育主阵地,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学习充满科技含量的劳作。无独有偶,鄞州正始中学将“开心农场”搬进校园,为学生开辟一个面积10余亩的劳动基地,以劳动育智、劳动育德。

走出校园,一场以自然为名的奇妙之旅,让甬城青少年化身“名侦探”,在纸笔间记录与草木虫鱼的邂逅。近两年,宁波10个区(县、市)100余所中小学积极参与宁波市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递上约1500幅各类自然笔记作品。持续升温的自然笔记热潮,也促使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的启动仪式落户宁波,将甬城的生态故事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不久前,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展演在甬唱响,来自各地的优秀艺术少年齐聚宁波,在光影与旋律中展示才华。作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承办“全民美育”青少年展演展示活动的城市,宁波何以受到“青睐”?

这背后,是宁波创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全国首批“青少年美育之都”的孜孜以求——以“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为引领,全面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宁波市青少年视觉艺术创意大赛举办至第15届,引导青少年用艺术视角捕捉城市发展的动态;宁波市青少年美育中心于去年启用,成为“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的展示窗口……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结全市优秀少年儿童合唱团,用纯真质朴的歌声歌颂祖国。从《龙津少年》《向着春天远航》到《总有美好在路上》,每一首歌曲都饱含深情,既传递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也充分展示了宁波少年儿童爱党爱国、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护航成长,

童心之路温暖加倍

甬城“剪”影、妙笔绘红心、红韵指尖舞……这个暑假,鄞州区青少年宫为孩子们准备了68节公益课程,“家门口青少年宫”点亮少年儿童的多彩假期。

“一早把孩子送来,下班了再来接,在这里既能学知识又有人照看。”家长王女士得知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课程,面露欣喜。

就近就便,是这一民生实事项目的鲜明标签。目前,宁波新建改建“家门口青少年宫”118家,开发课程2500余个,织起一张覆盖城乡、触手可及的青少年成长服务网。各地还通过排摸辖区青少年培训需求,并根据当地文化,设计开发特色课程,实现服务精准投放与有效供给。

“这条路很漂亮,醒目又安全”“以前的小方砖容易绊脚,新铺设的路面更加平坦”……令学生家长满口赞誉的,是宁波另一项民生实事工程——“最美上学路”。

增设风雨连廊、喷涂童趣彩绘、划分班级等候区……这些道路不仅在硬件上优化了通行条件,还相继推出“知行合一”“海丝之路”“国学古风”等上百种主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校风校训、“浙风十礼”等内容。截至2025年7月,全市累计建成189条“最美上学路”,服务覆盖幼儿园、中小学逾20万人。

在硬件设施保障之外,总有温暖关怀陪伴青少年成长。连续13年在暑期开展关爱“小候鸟”系列活动,让爱“不留守”、更温暖;深入推动医教协作,连续8年实施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四进”活动,相关经验在全国交流发言;全国首创“一站式”办案保护制度,倾力呵护“花蕾”健康成长;开展“净网”专项行动、推进“护苗行动”,精心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守护成长,社会力量并不缺席。每个上学日,在鄞州区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和高钱小学的大门口,一抹红格外亮眼——“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她们的出现,巧妙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难的“痛点”问题。如今,团队已经护送了600多个孩子放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波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坚持培根铸魂、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甬城沃土的悉心滋养、社会各界的共同托举下,宁波的少年儿童如破土新苗,茁壮成长,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徐丽敏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