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畅医生为患者做光照治疗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的诊室里,15岁的少年小宇声音轻得像羽毛:“我想做创伤治疗,我肯定是有病的……”他反复强调:“我是女孩儿,我要变成女孩儿。”最近半年多来,他不断提出的“变性”诉求,让母亲惊慌失措。
可在接诊他的该院睡眠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于畅看来,小宇的世界笼罩着两重“迷雾”——长期遭受孤立引发的深度心理创伤,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由此扭曲的自我表达。他的经历,揭示了这种看不见的创伤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深远影响。
青春少年的呐喊:变成女孩就没人欺负我了
小宇的童年并不轻松,发育比同龄人慢,让他成了被嘲笑和孤立的对象。进入初中后,“没人喜欢我”的感觉如影随形。他越来越沉默,与人相处时总是畏畏缩缩,还异常在意自己的身高体重,并不断向母亲重复着“我是女生”这句话。
母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以为孩子铁了心要变性。接诊的于畅医生细心观察发现,小宇眼神躲闪,说话声音极小且含糊不清,回答问题时常伴有紧张的小动作,嘴里反复说着“妈妈说……不知道……我想回家……”。
于畅解释,这些都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典型信号。长期、反复的伤害,比如持续的冷暴力等,会深深伤害一个孩子正在构建的自我。小宇说要变成女孩,更像是一种痛苦的呐喊,一种在绝望中幻想换个身份就能逃离痛苦的扭曲表达。
多学科联手,抚平心灵的伤疤
面对小宇这样心理创伤伴随性别困惑的复杂状况,该院集结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并没有急于给小宇贴上“性别焦虑”的标签,而是敏锐地抓住了核心:小宇内心深处的创伤是否扭曲了他认识自己的方式?所谓的变性诉求,会不会只是他表达内心巨大痛苦的唯一出口?随后,睡眠科、儿童心理科、神经内科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紧密合作,为小宇量身定制了一套疗愈方案。
脑电检查显示,小宇大脑中负责恐惧反应的“大脑警报器”过度敏感,而掌管理性和情绪控制的“司令部”功能减弱。专家团队决定,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受伤的“大脑警报器”。
医生们运用一种名为“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的疗法,帮助小宇安全地处理和释放那些纠缠不休的痛苦记忆,重新找回内心的安全感,并采用温和的“经颅磁刺激”技术,调节这些失衡的脑区活动,为小宇的情绪“降温”,缓解焦虑抑郁,给心理治疗打好基础。
待小宇内心的风暴逐渐平息,身心状态稳定下来后,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才在充满包容和理解的环境中,陪伴他开始探索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到底是谁?这包括对性别感觉的探讨,但团队的角色始终是倾听者、引导者和澄清者,而非代替他做任何决定。
荆棘清除,终于找回真实的自我
治疗的成效在小宇身上很快显现。随着创伤记忆被温柔化解,大脑的“警报”渐渐平息,小宇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他不再执着地反复说要变成女孩,也不再频繁地纠结同一个事情。更令人欣喜的是,他说话变得清晰了,动作也自然大方了许多。
于畅医生感慨道,除了孩子,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也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疏导,他们自身的稳定和包容,恰恰是孩子康复路上最温暖的阳光。
针对小宇的案例,于畅医生提醒,这种由长期、反复伤害造成的心理创伤(CPTSD),症状复杂隐蔽,需要专业识别。治疗往往需要心理疏导、物理调节(如温和的脑部调节技术)甚至必要药物的“组合拳”。像小宇这样涉及心理创伤、情绪问题、行为异常甚至性别困惑的复杂案例,单一学科的视角容易误判病情。多学科团队协作能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避免将创伤反应简单归为其他问题。
于畅医生还特别提醒,家是疗愈的温暖港湾,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往往是内心痛苦无处诉说的信号。一个稳定、包容、充满理解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走出创伤阴影、找回真实自我的最坚实后盾。
宁波晚报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张瀛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