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科创破界
2025-09-13 07:0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向海!向新!

  平台,用十余载积淀向“国家级”跃升。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宁波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企业,以科技创新为犁深耕广袤蓝海。东方电缆,面向深远海开发重大需求,持续强化战略性科研攻关,年度研发投入达3.08亿元。

  产业,凭“高”“新”“绿”向高端挺进。东海之滨,一片片光伏板铺展成“新蓝海”,一排排风机转出新动能,巨大的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平台闯出新路径。

  向东是大海,创新赢未来。

  建设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宁波向海图强,正以科技创新为动能,把“因海而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向海图强”的发展优势。

  新突破:

  平台筑基,科创破界

  8月29日上午,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推动海上综合试验场高质量发展。

  这是双方打造的又一个重大海洋科创平台项目,是两大国家级平台的优势叠加。

  实验室主任蒲吉斌表示,将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象山片区的建设,深化在海洋新材料与装备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海洋场景工程化验证、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科创为魂,平台提能。近年来,宁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科创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级——

  历经十余载深耕,在每年专项资金的稳定支持下,今年1月,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实现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我市有市级及以上海洋类重点实验室13家。

  持续推进宁波海洋研究院、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8家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余个,集聚各类人才超400名,引进拔尖及以上人才20名。

  设立空天海洋专项,推动海洋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近3年,宁波已布局市级重大专项69项,市财政补助资金总额近1.9亿元,撬动研发投入超6亿元。

  宁波舟山港,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缓缓靠岸。船动力螺旋桨上,穿上了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海豚皮肤”。

  “‘海豚皮肤’,也就是船用仿生蒙皮技术,它能让这艘油轮的能耗降低2%左右,每年能产生超百万元的经济效益,二氧化碳减排900吨以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曾志翔说。

  作为浙江省打造全球海洋强省的核心科技引擎,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正以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海洋防护材料,实现东海、南海甚至万米深海环境的材料腐蚀动态监测,为深远海装备长期安全服役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研制出抗热腐蚀、抗磨蚀、高温阻氢等系列特种功能涂层,解决了海洋装备重要型号关键部件的损伤防护与延寿难题。

  研发出水下检测机器人系统,可对码头水下桩基进行厘米级三维成像与缺陷分析,为海洋工程施工质量与隐患排查提供科技支持……

  应对关键问题、研发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硬核科技成果,助力宁波挺进“深蓝”。

  硬实力:

  企业扬帆,产业升级

  黄色的近海,蓝色太阳能电池板,铺展出恢弘的景象,电池板下,蛏、蛤、虾、青蟹等养殖海产品长势喜人;蓝色远海,白色风叶快速转动,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1号”的大黄鱼正批量上市……高新与绿色,交织在广袤的东海之滨。

  近年来,宁波海岸带、近海与深远海的三重空间开发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个创新主体不断培育壮大,为海洋经济注入创新活力。

  往东看,位于北仑的东方电缆东部未来工厂,“深水轻型动态海缆设计关键技术与运动响应理论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此召开。

  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布局,直指深远海风电、油气开发等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由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等8家单位共同承担。

  率先实现高压海缆国产化替代,为我国海洋输电技术创造了新的里程碑;攻克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为海上风电远距离送出补齐了最后一块技术短板……作为国内海缆技术引领企业,东方电缆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已在深海装备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向南望,宁波象山,浙江瀚陆海底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海底系统总装车间,公司技术人员正忙着为一台2米多高的深海水下机器人做线路、油路和配件的检修保养。

  这台在6000米深海作业的“海底矿工”,是浙江瀚陆海底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这台机器人,主要用在深海地质取样、海洋勘探、救捞布放及海底地形扫描。”企业总经理翁利春介绍。

  作为国内唯一深海找矿装备体系系统解决商,今年4月,瀚陆海底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成立院士工作站,开展深海电视抓斗等装备的测试与维护,为我国深海科考与资源开发提供硬件支持,也为宁波向深海要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挺进深蓝的,不止东方电缆、瀚陆海底。

  据市科技局消息,目前,全市已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并保持涉海高企数年均增长率20%以上,涵盖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一批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企业扬帆,动能澎湃。2024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接近2800亿元,占宁波GDP比重为15.2%。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80亿元,同比增速超10%。

  向海而兴、向新而优。宁波,一个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经成型。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成良田 尹幸芷 通讯员宣 科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科创破界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9-13 07:01:00

  向海!向新!

  平台,用十余载积淀向“国家级”跃升。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宁波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企业,以科技创新为犁深耕广袤蓝海。东方电缆,面向深远海开发重大需求,持续强化战略性科研攻关,年度研发投入达3.08亿元。

  产业,凭“高”“新”“绿”向高端挺进。东海之滨,一片片光伏板铺展成“新蓝海”,一排排风机转出新动能,巨大的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平台闯出新路径。

  向东是大海,创新赢未来。

  建设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宁波向海图强,正以科技创新为动能,把“因海而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向海图强”的发展优势。

  新突破:

  平台筑基,科创破界

  8月29日上午,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推动海上综合试验场高质量发展。

  这是双方打造的又一个重大海洋科创平台项目,是两大国家级平台的优势叠加。

  实验室主任蒲吉斌表示,将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象山片区的建设,深化在海洋新材料与装备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海洋场景工程化验证、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科创为魂,平台提能。近年来,宁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科创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级——

  历经十余载深耕,在每年专项资金的稳定支持下,今年1月,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实现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我市有市级及以上海洋类重点实验室13家。

  持续推进宁波海洋研究院、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8家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余个,集聚各类人才超400名,引进拔尖及以上人才20名。

  设立空天海洋专项,推动海洋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近3年,宁波已布局市级重大专项69项,市财政补助资金总额近1.9亿元,撬动研发投入超6亿元。

  宁波舟山港,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缓缓靠岸。船动力螺旋桨上,穿上了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海豚皮肤”。

  “‘海豚皮肤’,也就是船用仿生蒙皮技术,它能让这艘油轮的能耗降低2%左右,每年能产生超百万元的经济效益,二氧化碳减排900吨以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曾志翔说。

  作为浙江省打造全球海洋强省的核心科技引擎,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正以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开发出系列高性能海洋防护材料,实现东海、南海甚至万米深海环境的材料腐蚀动态监测,为深远海装备长期安全服役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研制出抗热腐蚀、抗磨蚀、高温阻氢等系列特种功能涂层,解决了海洋装备重要型号关键部件的损伤防护与延寿难题。

  研发出水下检测机器人系统,可对码头水下桩基进行厘米级三维成像与缺陷分析,为海洋工程施工质量与隐患排查提供科技支持……

  应对关键问题、研发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硬核科技成果,助力宁波挺进“深蓝”。

  硬实力:

  企业扬帆,产业升级

  黄色的近海,蓝色太阳能电池板,铺展出恢弘的景象,电池板下,蛏、蛤、虾、青蟹等养殖海产品长势喜人;蓝色远海,白色风叶快速转动,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1号”的大黄鱼正批量上市……高新与绿色,交织在广袤的东海之滨。

  近年来,宁波海岸带、近海与深远海的三重空间开发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个创新主体不断培育壮大,为海洋经济注入创新活力。

  往东看,位于北仑的东方电缆东部未来工厂,“深水轻型动态海缆设计关键技术与运动响应理论研究”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此召开。

  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布局,直指深远海风电、油气开发等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由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等8家单位共同承担。

  率先实现高压海缆国产化替代,为我国海洋输电技术创造了新的里程碑;攻克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为海上风电远距离送出补齐了最后一块技术短板……作为国内海缆技术引领企业,东方电缆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已在深海装备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向南望,宁波象山,浙江瀚陆海底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海底系统总装车间,公司技术人员正忙着为一台2米多高的深海水下机器人做线路、油路和配件的检修保养。

  这台在6000米深海作业的“海底矿工”,是浙江瀚陆海底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这台机器人,主要用在深海地质取样、海洋勘探、救捞布放及海底地形扫描。”企业总经理翁利春介绍。

  作为国内唯一深海找矿装备体系系统解决商,今年4月,瀚陆海底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成立院士工作站,开展深海电视抓斗等装备的测试与维护,为我国深海科考与资源开发提供硬件支持,也为宁波向深海要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挺进深蓝的,不止东方电缆、瀚陆海底。

  据市科技局消息,目前,全市已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并保持涉海高企数年均增长率20%以上,涵盖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一批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企业扬帆,动能澎湃。2024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接近2800亿元,占宁波GDP比重为15.2%。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超580亿元,同比增速超10%。

  向海而兴、向新而优。宁波,一个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经成型。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成良田 尹幸芷 通讯员宣 科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