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警惕!从"被骗"到"工具人" 电诈"黑手"正伸向未成年人
2025-09-15 20:2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晓峰

刚过去的暑假,反诈数据再次敲响警钟,与往年同期相比,针对未成年人的电诈案件数量虽有所下降,但总量仍不容小觑。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越来越多的电诈“黑手”正在伸向缺乏防备的孩子。

当下智能设备普及,未成年人作为“数字原住民”,虽熟练操作手机、网络,却往往缺乏辨别风险的社会经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畅游,一旦遭遇别有用心之徒,极易在三言两语之间落入陷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两年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手段持续“升级换代”:从针对儿童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到通过儿童智能手表实施的“刷单”骗局,手段不断翻新。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期出现的新套路——不法分子蛊惑未成年人充当电诈的“工具人”,使其在不知情中成为犯罪环节的一环。

宁波市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本文图片由宁波各地公安提供

1、暑假“诈”弹来袭,孩子成被“围猎”目标

不久前,宁波市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就“防范校园电信网络诈骗”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提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关切,并详细介绍了我市在防范此类诈骗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公众对此的高度关注,与当前电诈形势紧密相关。近年来,电诈犯罪正逐渐将目标转向未成年人。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尽管《反诈周周见》栏目多次发布预警提示,但游戏交易类诈骗仍然持续高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诈骗案件中,未成年人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市反诈中心最新数据也显示,“诈”弹仍在不断飞向未成年人,今年7月和8月,相关案件数量不少,说明此类犯罪仍处于高发状态。

在被骗的未成年人中,以初中生居多,遇到的骗局主要有三类:冒充公检法诈骗、游戏交易类诈骗、刷单诈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群体在受害人中所占比例显著,他们所遭遇的骗局以游戏交易类和冒充公检法诈骗为主。

据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小学生被骗案件中,游戏交易类诈骗超过一半,常见手法包括赠送游戏币、装备或‘皮肤’,涉及《蛋仔派对》《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

AI图:代练,也是骗子惯用“钓鱼”伎俩。

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但也有积极进展。经专项治理,今年暑假期间全市涉及未成年人的电诈案件发案数同比下跌近30%。

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防范工作虽初见成效,但仍需居安思危,持续加强反诈宣传与预警干预。

2、涉娃骗局迭代升级:从受骗者到“帮凶”

近段时间,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已成为当前电诈的新趋势之一。

若将时间线拉长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另一显著动向——近两年来,针对未成年群体的诈骗手段持续“升级换代”,骗局设计愈加复杂、迷惑性更强。

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早期针对孩子的诈骗多以游戏交易类为主,随后逐渐衍生出追星类诈骗、实体奖励卡片陷阱等。但这些骗术整体较为单一,技术含量有限。”

资料图:今年年初,宁波公安的紧急预警。

然而,自去年下半年起,出现了新的诈骗类型——开始有人冒充公检法人员,专门针对儿童行骗。今年年初,宁波多地接连发生类似案件,作案手法高度一致:先以“明星福利”“游戏皮肤免费领”等诱饵吸引孩子加入指定QQ群,随后群内出现自称“民警”的骗子,以“涉嫌诈骗”“拘留”“影响父母”等话术威胁恐吓,进而诱导孩子偷偷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例如,鄞州就曾发生一起小学生因追星遭遇此类骗局,导致父亲银行卡内9万元一夜之间被转走的案件。还有,为“救”父母免于“牢狱之灾”,惊慌失措的11岁男孩短短几小时,接连转账77次……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分子在整个过程中还会指令孩子删除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企图销毁证据。等到家长察觉异常,往往为时已晚,报警后的追查工作面临极大困难。

另一类新出现的骗局是所谓的“儿童版刷单诈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刷单诈骗往往针对的是成年人群体。然而如今,不法分子已经开始将目标瞄向未成年人。

今年3月,北仑就发生了一起典型案例:12岁的小李(化名)在使用儿童智能手表上网时,出于好奇点击了一条“买药返现”的弹窗广告,随后被诱导下载了一款诈骗APP。在“客服”的一步步诱导下,小李不知不觉开始了所谓的“刷单任务”,最终被骗走3万余元。

AI图:镇海一孩子因帮骗子“打电话”,惹祸了。

请注意,如果说之前的骗局还只是手段翻新,那么眼下这一新趋势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警惕——不法分子诱骗未成年人充当电诈“工具人”。

日前,镇海区反诈中心发布紧急提醒:一名11岁孩子因帮陌生人“打电话”,涉嫌参与诈骗活动,被带至公安局。该案中,学生小圈(化名)在刷短视频时,看到“打电话一小时600元,当天结算”的弹窗广告。因为想给游戏充值却零钱不够,他便下载了涉诈APP。

“客服”指示他找一部闲置手机,作为“中间人”同时接通视频电话和手机通话,由骗子通过两端设备与第三方对话。所幸反诈中心及时监测到异常并联系其母亲,阻止了这场“帮凶”行为。

孩子写的检讨。

“新学期开始后,公安部刑侦局也已发布类似提醒,请家长务必重视,防范孩子被利用成为电诈‘帮凶’。”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个人电话卡实行实名制,任何协助诈骗行为均须承担法律责任。若未成年人涉案,虽不予刑事处罚,但家长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鄞州公安开展开学反诈第一课。

3、反诈是场“团战”,“警校家”要组队通关

电诈仍是当前发案最多、涉及面最广的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在全部刑事案件与侵财类案件中分别占比高达48.6%和54.8%。值得注意的是,电诈“黑手”正逐渐伸向未成年人,成为一种新的犯罪趋势。因此,“警校家”联动协同、组队打好这场反诈“团战”,已是势在必行。

各地民辅警走进校园,积极开展反诈宣教。

社会对反诈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今年“开学第一课”的部署中就可见一斑。

开学日至今,江北区反诈中心派出多路民警走进校园,为孩子们送上了名为“安全”的开学礼。邓志帆等民警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了游戏交易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兼职刷单诈骗等学生群体常遇的骗局。

在镇海,当地反诈中心联合各派出所开展校园宣讲活动。贵驷派出所副所长兼法制副校长何贤华走进当地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反诈专题讲座,以案例警示和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最新反诈知识传递给了广大师生。

余姚市的反诈宣传力度更大。当地公安机关于9月2日启动了“开学第一课”集中宣传周仪式暨阳明警学堂法治校园行活动。由“反诈先锋”等组成的公安宣讲团走进多所中小学,借助真实案例与实用安全知识,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扎实的“平安成长礼”。

“警校家”联动协同不仅体现在宣传层面,更在机制建设上深入推进——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宁波防范校园电诈的举措时,特别强调了“强化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市教育局与市公安局依托“校警驿站”,已建立起“月反馈、季研判、半年调研”的工作制度。今年以来,已累计召开3次形势研判会,推动各地学校与属地派出所协同开展反诈工作。同时,各中小学借助家校联系平台,常态化推送反诈预警信息和防骗技巧,将防范意识融入日常。

资料图:民警入校给助力反诈工作的孩子颁奖。

各地公安机关还注重对反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精神鼓励”,这已成为一项暖心惯例。近年来,宁波屡见不鲜的是,不少学习了反诈知识的学生成功帮助长辈避开电诈陷阱。每一次,民警都会带着特制的奖状和纪念品深入校园,公开表彰这些“小反诈先锋”,不仅传递认可,更给足了“情绪价值”。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涉校园电诈”案件数同比下降10.6%,被骗金额同比下降45.9%,治理形势总体向好。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警惕!从"被骗"到"工具人" 电诈"黑手"正伸向未成年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9-15 20:26: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晓峰

刚过去的暑假,反诈数据再次敲响警钟,与往年同期相比,针对未成年人的电诈案件数量虽有所下降,但总量仍不容小觑。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越来越多的电诈“黑手”正在伸向缺乏防备的孩子。

当下智能设备普及,未成年人作为“数字原住民”,虽熟练操作手机、网络,却往往缺乏辨别风险的社会经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畅游,一旦遭遇别有用心之徒,极易在三言两语之间落入陷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两年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手段持续“升级换代”:从针对儿童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到通过儿童智能手表实施的“刷单”骗局,手段不断翻新。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期出现的新套路——不法分子蛊惑未成年人充当电诈的“工具人”,使其在不知情中成为犯罪环节的一环。

宁波市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本文图片由宁波各地公安提供

1、暑假“诈”弹来袭,孩子成被“围猎”目标

不久前,宁波市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就“防范校园电信网络诈骗”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提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关切,并详细介绍了我市在防范此类诈骗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公众对此的高度关注,与当前电诈形势紧密相关。近年来,电诈犯罪正逐渐将目标转向未成年人。刚刚过去的暑假期间,尽管《反诈周周见》栏目多次发布预警提示,但游戏交易类诈骗仍然持续高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诈骗案件中,未成年人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市反诈中心最新数据也显示,“诈”弹仍在不断飞向未成年人,今年7月和8月,相关案件数量不少,说明此类犯罪仍处于高发状态。

在被骗的未成年人中,以初中生居多,遇到的骗局主要有三类:冒充公检法诈骗、游戏交易类诈骗、刷单诈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群体在受害人中所占比例显著,他们所遭遇的骗局以游戏交易类和冒充公检法诈骗为主。

据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小学生被骗案件中,游戏交易类诈骗超过一半,常见手法包括赠送游戏币、装备或‘皮肤’,涉及《蛋仔派对》《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

AI图:代练,也是骗子惯用“钓鱼”伎俩。

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但也有积极进展。经专项治理,今年暑假期间全市涉及未成年人的电诈案件发案数同比下跌近30%。

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防范工作虽初见成效,但仍需居安思危,持续加强反诈宣传与预警干预。

2、涉娃骗局迭代升级:从受骗者到“帮凶”

近段时间,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已成为当前电诈的新趋势之一。

若将时间线拉长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另一显著动向——近两年来,针对未成年群体的诈骗手段持续“升级换代”,骗局设计愈加复杂、迷惑性更强。

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早期针对孩子的诈骗多以游戏交易类为主,随后逐渐衍生出追星类诈骗、实体奖励卡片陷阱等。但这些骗术整体较为单一,技术含量有限。”

资料图:今年年初,宁波公安的紧急预警。

然而,自去年下半年起,出现了新的诈骗类型——开始有人冒充公检法人员,专门针对儿童行骗。今年年初,宁波多地接连发生类似案件,作案手法高度一致:先以“明星福利”“游戏皮肤免费领”等诱饵吸引孩子加入指定QQ群,随后群内出现自称“民警”的骗子,以“涉嫌诈骗”“拘留”“影响父母”等话术威胁恐吓,进而诱导孩子偷偷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例如,鄞州就曾发生一起小学生因追星遭遇此类骗局,导致父亲银行卡内9万元一夜之间被转走的案件。还有,为“救”父母免于“牢狱之灾”,惊慌失措的11岁男孩短短几小时,接连转账77次……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分子在整个过程中还会指令孩子删除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企图销毁证据。等到家长察觉异常,往往为时已晚,报警后的追查工作面临极大困难。

另一类新出现的骗局是所谓的“儿童版刷单诈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刷单诈骗往往针对的是成年人群体。然而如今,不法分子已经开始将目标瞄向未成年人。

今年3月,北仑就发生了一起典型案例:12岁的小李(化名)在使用儿童智能手表上网时,出于好奇点击了一条“买药返现”的弹窗广告,随后被诱导下载了一款诈骗APP。在“客服”的一步步诱导下,小李不知不觉开始了所谓的“刷单任务”,最终被骗走3万余元。

AI图:镇海一孩子因帮骗子“打电话”,惹祸了。

请注意,如果说之前的骗局还只是手段翻新,那么眼下这一新趋势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警惕——不法分子诱骗未成年人充当电诈“工具人”。

日前,镇海区反诈中心发布紧急提醒:一名11岁孩子因帮陌生人“打电话”,涉嫌参与诈骗活动,被带至公安局。该案中,学生小圈(化名)在刷短视频时,看到“打电话一小时600元,当天结算”的弹窗广告。因为想给游戏充值却零钱不够,他便下载了涉诈APP。

“客服”指示他找一部闲置手机,作为“中间人”同时接通视频电话和手机通话,由骗子通过两端设备与第三方对话。所幸反诈中心及时监测到异常并联系其母亲,阻止了这场“帮凶”行为。

孩子写的检讨。

“新学期开始后,公安部刑侦局也已发布类似提醒,请家长务必重视,防范孩子被利用成为电诈‘帮凶’。”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个人电话卡实行实名制,任何协助诈骗行为均须承担法律责任。若未成年人涉案,虽不予刑事处罚,但家长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鄞州公安开展开学反诈第一课。

3、反诈是场“团战”,“警校家”要组队通关

电诈仍是当前发案最多、涉及面最广的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在全部刑事案件与侵财类案件中分别占比高达48.6%和54.8%。值得注意的是,电诈“黑手”正逐渐伸向未成年人,成为一种新的犯罪趋势。因此,“警校家”联动协同、组队打好这场反诈“团战”,已是势在必行。

各地民辅警走进校园,积极开展反诈宣教。

社会对反诈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今年“开学第一课”的部署中就可见一斑。

开学日至今,江北区反诈中心派出多路民警走进校园,为孩子们送上了名为“安全”的开学礼。邓志帆等民警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了游戏交易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兼职刷单诈骗等学生群体常遇的骗局。

在镇海,当地反诈中心联合各派出所开展校园宣讲活动。贵驷派出所副所长兼法制副校长何贤华走进当地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反诈专题讲座,以案例警示和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最新反诈知识传递给了广大师生。

余姚市的反诈宣传力度更大。当地公安机关于9月2日启动了“开学第一课”集中宣传周仪式暨阳明警学堂法治校园行活动。由“反诈先锋”等组成的公安宣讲团走进多所中小学,借助真实案例与实用安全知识,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扎实的“平安成长礼”。

“警校家”联动协同不仅体现在宣传层面,更在机制建设上深入推进——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宁波防范校园电诈的举措时,特别强调了“强化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市教育局与市公安局依托“校警驿站”,已建立起“月反馈、季研判、半年调研”的工作制度。今年以来,已累计召开3次形势研判会,推动各地学校与属地派出所协同开展反诈工作。同时,各中小学借助家校联系平台,常态化推送反诈预警信息和防骗技巧,将防范意识融入日常。

资料图:民警入校给助力反诈工作的孩子颁奖。

各地公安机关还注重对反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精神鼓励”,这已成为一项暖心惯例。近年来,宁波屡见不鲜的是,不少学习了反诈知识的学生成功帮助长辈避开电诈陷阱。每一次,民警都会带着特制的奖状和纪念品深入校园,公开表彰这些“小反诈先锋”,不仅传递认可,更给足了“情绪价值”。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涉校园电诈”案件数同比下降10.6%,被骗金额同比下降45.9%,治理形势总体向好。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