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90后”小伙的“蓝色”创业路
2025-09-21 06:42:44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前天,在象山高塘岛海域的渔排上,“90后”新渔民黄蒋晔正熟练投喂鱼饵。完成投喂工作后,他在起伏的渔排上,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之前,我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我一直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2020年,是黄蒋晔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下海”,养殖岱衢族大黄鱼。

  这个决定一公布,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亲友们不解:他学的是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对水产养殖一窍不通,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做,偏要闯进风险极高的养殖业,这简直是“自讨苦吃”。

  “质疑的声音没有让我退缩,因为我早就看到了耕耘‘蓝色粮仓’的巨大潜力。”黄蒋晔发现,市面上的“菜瓜”大黄鱼,市场认可度有限。而岱衢族大黄鱼条形好、口感佳、品质优,正好契合中高端客户的需求。他筹集了120万元启动资金,分别来自贷款、自己积蓄和父亲支持,在金高椅村海域投下第一批鱼苗。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从事水产养殖行业,试错成本高得惊人,一场病害就可能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对黄蒋晔来说,2023年起流行开来的锥体虫病,让他成宿成宿睡不着。

  这种病来势汹汹,病鱼会出现贫血、肝脾病变、皮肤溃烂等症状,还容易引发细菌等病原的多重感染,死亡率在60%以上。当时,象山许多水产养殖户损失惨重,黄蒋晔也未能幸免。“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懂那种辛苦和心痛的感觉。”回忆起那段日子,他依然感慨万分。

  采用以往停食的方式控制病情,不起作用,唯有“大海捞针”般寻找新的特效药。但科研成果落地并非易事,科研人员来到石浦,寻找养殖户配合试药时,一些养殖户头几天还能好言好语地对待科研人员,可一周内药物没见效,就会下逐客令。

  关键时刻,年轻的黄蒋晔选择了积极配合。他深知,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才能战胜病害。为了试药,黄蒋晔不惜提供数万斤大黄鱼用于试验;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科研人员一天要解剖百来条鱼,而他每天从上午8点到晚上11点坚守在养殖场,全力协助科研人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年初,科研人员从将近6000种药物中,找到了特效药。“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特效药是绿色环保的,用药后三天即可完全代谢,不会对环境和鱼的品质造成影响。”黄蒋晔说。

  如今,黄蒋晔已从当初的水产养殖“小白”,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养鱼老手,他的渔排年产岱衢族大黄鱼18万尾。

  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黄蒋晔的主动学习。“遇到问题,我总是‘厚着脸皮’给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专家打去电话,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为我解答。”他说,跨行业“下海”养鱼,拼的是恒心与闯劲。

  尽管创业路上满是艰辛,黄蒋晔却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我依然觉得耕耘‘蓝色粮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说。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何晴 通讯员孙展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90后”小伙的“蓝色”创业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9-21 06:42:44

  前天,在象山高塘岛海域的渔排上,“90后”新渔民黄蒋晔正熟练投喂鱼饵。完成投喂工作后,他在起伏的渔排上,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之前,我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我一直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2020年,是黄蒋晔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下海”,养殖岱衢族大黄鱼。

  这个决定一公布,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亲友们不解:他学的是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对水产养殖一窍不通,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做,偏要闯进风险极高的养殖业,这简直是“自讨苦吃”。

  “质疑的声音没有让我退缩,因为我早就看到了耕耘‘蓝色粮仓’的巨大潜力。”黄蒋晔发现,市面上的“菜瓜”大黄鱼,市场认可度有限。而岱衢族大黄鱼条形好、口感佳、品质优,正好契合中高端客户的需求。他筹集了120万元启动资金,分别来自贷款、自己积蓄和父亲支持,在金高椅村海域投下第一批鱼苗。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从事水产养殖行业,试错成本高得惊人,一场病害就可能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对黄蒋晔来说,2023年起流行开来的锥体虫病,让他成宿成宿睡不着。

  这种病来势汹汹,病鱼会出现贫血、肝脾病变、皮肤溃烂等症状,还容易引发细菌等病原的多重感染,死亡率在60%以上。当时,象山许多水产养殖户损失惨重,黄蒋晔也未能幸免。“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懂那种辛苦和心痛的感觉。”回忆起那段日子,他依然感慨万分。

  采用以往停食的方式控制病情,不起作用,唯有“大海捞针”般寻找新的特效药。但科研成果落地并非易事,科研人员来到石浦,寻找养殖户配合试药时,一些养殖户头几天还能好言好语地对待科研人员,可一周内药物没见效,就会下逐客令。

  关键时刻,年轻的黄蒋晔选择了积极配合。他深知,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才能战胜病害。为了试药,黄蒋晔不惜提供数万斤大黄鱼用于试验;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科研人员一天要解剖百来条鱼,而他每天从上午8点到晚上11点坚守在养殖场,全力协助科研人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年初,科研人员从将近6000种药物中,找到了特效药。“更让人欣喜的是,这种特效药是绿色环保的,用药后三天即可完全代谢,不会对环境和鱼的品质造成影响。”黄蒋晔说。

  如今,黄蒋晔已从当初的水产养殖“小白”,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养鱼老手,他的渔排年产岱衢族大黄鱼18万尾。

  这一路的成长,离不开黄蒋晔的主动学习。“遇到问题,我总是‘厚着脸皮’给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的专家打去电话,他们总是毫无保留地为我解答。”他说,跨行业“下海”养鱼,拼的是恒心与闯劲。

  尽管创业路上满是艰辛,黄蒋晔却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我依然觉得耕耘‘蓝色粮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说。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何晴 通讯员孙展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