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2025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现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齐聚宁波,开展了一场关于“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对话。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如何?在学科设置中如何体现特色?如何更好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在这场近一个小时的“华山论剑”中,校长们结合实际分享了不少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让人印象深刻、收获满满。
应运而生,“高起点、小而精”
在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个新概念。
从2020年这一概念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到2021年首次将“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纳入国家战略,再到今年以来陆续有3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获批成立——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在这一主体上,带着好奇,也带着期待。
“为什么叫新型研究型大学?它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立足当前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眼前的这场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冲击,要比前三次工业革命大得多,因此势必会带来一种新的大学形态、教育形态,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王树国说。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一开始的定位,就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强化基础研究、聚焦前沿交叉、突出工程技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陈十一表示,从筹备到成立,学校先后签约100名教学科研型教师(独立PI),充分体现了其“高起点、国际化”的特点。
无独有偶,去年本科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同样有着“高起点、小而精”的定位。“我们办学是对社会开放、对区域开放,也叫作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就是要和我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紧密结合,要和深圳的产业——我们所在的光明科学城紧密结合,面向产业解决更多交叉前沿的问题。”樊建平说。
上海科技大学坐落在被誉为上海“硅谷”的张江,多年来通过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专注培养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更好地服务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我们都是呼应了国家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可以说,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应运而生!”江舸说。
交叉融合,立足城市产业基础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科设置,不仅仅是个教育课题,也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
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系统的组成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往往在获批阶段、成长阶段被寄予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希望这些大学能够发挥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后发优势,构建适应需求、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体系。
“我们本科招生专业只有十个左右,在学院里不设系,而是用‘大学院’的模式来推进。”江舸说。2022年,上海科技大学创办不足十年,就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办学成果十分亮眼。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交叉学科训练。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学习计算机、物理、管理这些课程。”江舸说。
樊建平同样认为,学科设置必须重视交叉和创新。“以前我们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现在我们的科技环境已经不同了。几十年来,知识在大大地增加,传统学科设置则相应地‘老化’了。”
目前,深圳理工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专业,并拉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学科设置要与产业紧密融合,要在交叉前沿参与全球竞争。”他说。
“从某种程度来看,是学科专业的选择‘定义’了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城市的优点、特长、基础,跟当地的经济社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陈十一说。
目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批设置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都是立足宁波产业基础所作出的自然选择。”他说。
王树国则认为,学科设置要从国家战略中找到答案,在注重理工科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文科,“文化素养很重要,没有文化的人才成不了大才”。
与城共生,全社会的共同发力
在中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背后,往往有着一座座城市“托举”的身影。
“新型研究型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命运共同体’!”王树国的话引发了校长们的共鸣。
在樊建平看来,深圳理工大学和深圳的关系有点像“蝴蝶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为“蝶头”,基础研究机构为“蝶胸”,科教融合引领高质量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的培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左右“蝶翅”,跨界整合创新创业,驱动“10到无穷大”的能级跃升。
“我们倡导无边界感的大学,就是希望能够成为这个城市或区域创新要素的集散地,成为人才的底座、创新的源泉,能够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樊建平说。
江舸则指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生活设施、整体风貌都会对人才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也期待宁波这样优质的环境能够孵化出一所伟大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大学,要让一流的大学成为城市闪亮的名片。”陈十一说,在宁波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是时代给了自己的一个机会,是宁波的环境给了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特别大的发展。
他表示,留住人才,需要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给平台,让有情怀的人有事业的舞台。“给我们十年时间,相信在党委政府和各位企业家的支持下,一定能够在宁波创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黄合 见习记者何丫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