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主办方提供
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
500年前,王阳明先生留下“心学”智慧;500年后,一场特别的发布会在他的故居举行。
9月22日下午,“文化向新力·今天我发布”阳明文化专场在余姚举行,三位发布人通过文创开发、书迹研究、教育实践让阳明文化“活”起来的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阳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价值。
该活动由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余姚市委宣传部承办。
“90后”书坊主理人:让阳明文化“潮”出圈
首位发布人、余姚阳明书坊“90后”主理人李福彬,用年轻人的创意为阳明文化注入新活力,“文化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而我们很荣幸成为这个时代的接棒人。”
2013年,李福彬初到余姚时,“王阳明”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后来他偶然发现王阳明的生日是1472年10月31日,可以据此计算出自己与王阳明相差多少年零几天的时候,感到这一历史人物瞬间具象化了,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人。“那一刻,我想走近王阳明的精神世界。”

李福彬。
秉持“不离日用常行内”的理念,从一件印有阳明文化的T恤开始,李福彬的团队开启了文创探索。文化衫推出后意外畅销,随后发起的“文化快闪”活动,一周内吸引了5000多名海内外余姚人参与,话题阅读量破百万。
随后,团队与王阳明故居合作开设“阳明书坊”,推出潮玩公仔“阳明悟道”。这款融合心学哲思与现代审美的产品,三个月内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各种各样的“打卡照”刷屏各大平台,后来阳明公仔和阳明书法包随着余姚籍演员王安宇登上《花儿与少年》节目,相关话题实现千万级曝光,阳明书法包更是卖到断货。

带有阳明文化元素的文创。周晓思摄
“让年轻人从潮玩中读懂先贤神韵。”如今,团队新出版的阳明生平漫画绘本即将面世,继续书写让圣人走进日常的故事。
书法研究者40年追寻:让阳明墨宝“回家”
“阳明书法笔笔有真心,字字带有生命的气息,是我理解他的另一种语言。”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的发布,带着四十年追寻阳明墨迹的厚重。
计文渊20岁前因一幅墨迹法帖与阳明文化结缘,此后40年沿阳明先生足迹寻访、整理、鉴定王阳明真迹、碑刻、拓本120余件。2012年,他促成流落日本200多年的《思归轩赋》墨本书迹回归余姚。这份赋作勘正了《王阳明全集》中《思归轩赋》的多处谬误,为阳明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计文渊(中)展示《思归轩赋》。周晓思摄
活动现场,计文渊展示了历经波折从日本寻回的王阳明《思归轩赋》墨本书迹。他提到,今年5月王阳明书法手卷《王文成公诗翰》拍出1.09亿人民币,印证了其艺术与思想的双重价值。“阳明书法与心学一脉相承,笔触遒劲洒脱,结构新奇却沉稳,是‘格物致知’的载体。”
通过视频连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前校长徐兴庆分享了对阳明书迹的热爱,“这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脉,让我们在笔墨中相遇。”
小学副校长的育心实践:让良知种子生根
“每种花都有自己的开花时节,阳明心学就是让花开的力量。”余姚市城南小学副校长陈雪媛,用一个个教育故事诠释了阳明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教育的幸福,在于看到孩子在‘一拉一推’间的成长。”

陈雪媛。
2021年,面对学习和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学生群体,专注幸福教育20多年的陈雪媛在阳明先生《传习录》中找到方向,用“一拉一推自我管理”法践行“致良知”思想,让教育走向“育心自觉”。
她和城南的老师们从实验班入手,教孩子践行“一拉一推自我管理”:上课走神时“拉”自己回课堂,想放弃作业时“推”自己完成,成功了用“幸福日志”记录、分享。曾经上课坐不住的小刘,在一次次自我提醒与鼓励中,从“把手放桌上”开始,逐步养成听课、作业习惯,毕业时写道:“我今天推着自己写了作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了……”
自从践行“致良知”,校园发生明显变化:学生做操不再喧闹、学校环境开始干净,操场边的杨梅也能顺利红满枝头……“这是心性光明的致良知之果。”陈雪媛说。“致良知”点亮孩子心灯,幸福教育正慢慢照进现实。
现场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学校校长陈晓红通过视频连线取经,阳明心学正漂洋过海,滋养更多孩子。
专家点评:阳明文化的生命力在“实践”与“创新”
余姚市社科联秘书长谢建龙在点评中指出,三位发布人的经历正是余姚阳明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李福彬让高深文化接地气,计文渊以坚守赋予文化深度,陈雪媛用实践证明文化生命力。”他强调,阳明心学鼓励个体追求内心真实,这正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期待更多形式多样的传播让阳明文化实现全球化表达。

谢建龙(右一)点评。
从潮玩文创到书法墨宝,从校园课堂到海外讲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是阳明文化“知行合一”的当代实践,让历经五百年的阳明心学在新时代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