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派客户端记者 乐骁立 殷聪
9月22日下午,长城战略咨询在宁波发布《2025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城市级、综合性的发展指数评估报告。
今年发布的《报告》展示了25座城市在过去一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中的“生态位”变化。宁波2025年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总得分为77.1分,位居全国第7位,比上年提升1位。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100万辆,创历史新高,连续第16年蝉联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双千万”历史性跨越,年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35.5%。
头部的25座城市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的核心力量。过去一年,这些城市实现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总指数及产业指数、创新指数、消费指数、基建指数、潜力指数的全面提升。

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估体系。
从总指数看,25座城市继续分为三个梯队,但第一、二梯队城市数量扩容。
第一梯队城市评估分值大于80分,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由3座城市扩容至4座城市。其中,上海、深圳、北京继续保持前三位。重庆分值突破80分,进入领跑方阵;
第二梯队城市评估分值在70-80分之间,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由13座城市扩容至15座城市,分别是广州、合肥、宁波、武汉、杭州、天津、苏州、西安、成都、长沙、南京、郑州、无锡、长春、常州;
第三梯队城市评估分值在60-70分之间,在细分领域各有特色长板或较大发展潜力,主要有6座城市,分别是芜湖、柳州、青岛、惠州、宁德、宜宾。

2025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得分情况。
产业指数方面,深圳、上海、重庆、宁波、合肥位居25座城市前五。其中,深圳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293.5万辆、蝉联全国第一;郑州、无锡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扩张、优质企业培育、产业总体规模提升,排名分别上升6位、5位。
创新指数方面,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合肥位居25座城市前五。其中,上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最多,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验证—应用推广”全环节;重庆、惠州在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产出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排名均上升5位。
消费指数方面,杭州、深圳、上海、广州、柳州位居25座城市前五。其中,杭州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09.8万辆,成为全球第四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超百万辆的城市。西安、武汉、宁波、重庆市场消费动能不断释放,排名均上升2位。
基建指数方面,武汉、上海、杭州、北京、宁波位居25座城市前五。其中,武汉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3487公里,自动驾驶里程超6900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天津、深圳分别在推进智慧道路建设、公共充电网络布局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排名分别上升13位、10位。
潜力指数方面,重庆、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位居25座城市前五。2024年,25座城市中有14座城市获批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有6座城市获批国家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
宁波2025年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总得分为77.1分、位居全国第7位,比上年提升1位。从分指数来看,产业指数排名第4位,比上年提升3位,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倍增是分指数跃升的主因,2024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39.8万辆,同比增长109%;创新指数排名第7位,比上年下降1位,主要是由于重庆排名超越宁波;消费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提升2位,新能源汽车净增保有量快速扩容是分指数进位的主因,2024年宁波新能源汽车净增保有量18.2万辆,同比增长92.8%;基建指数排名第5位,比上年提升1位,充电便捷度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车桩比1.3,位居25城首位;潜力指数排名第10位,比上年提升1位,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资本运作活跃是分指数进位的主因,2024年宁波新能源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筹融资额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