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经验”亮相国赛。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甬派客户端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任社
当前,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正在进行中,除了21名宁波参赛选手,还有一“宁波经验”登台亮相,这便是海天集团“蓝金领人才工厂”模式。
年均培养高技能人才超5000人,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宁波交上的这份“成绩单”,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用人难”却困扰着不少企业。
“哪怕开出了不低于10万元的年薪,来投递简历的人仍不多。”宁波一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HR透露,除了该赛道技能人才储备少外,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存在出入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作为全球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商,海天集团曾经也受困于这一“魔咒”。该怎么办?由企业出面,重新制定培养标准成为“破局之道”。
联合高校、协会和上百家生态企业,结合生产实际所需,海天集团“蓝金领人才工厂”制定了注塑机操作、维保、机器人集成等10多项用人标准。其中,部分标准取得了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认证,并在36所院校推广。
针对应届生实操经验不足问题,海天集团建设起1.2万平方米的实训学习工厂,让学员通过真设备、真生产、真订单进行真岗实训。
“学习的理论符合企业所需,又有充分的实操经验,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手里拿的不止是毕业证,更是一张产业公认的‘通行证’。”浙江海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陈兴说。

学员在实训。
掌握了技术,又该如何吸引人才扎根行业?让前程“看得见、摸得着”便是答案。
一方面,人才工厂构建起“设备与人才打包交付”体系,客户在订购设备时,还可“订购”配套人才。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10万家上下游合作伙伴,这样的方式不仅能破解客户‘有机无人’的痛点,还能为学员搭建起高薪稳定的就业渠道。”陈兴说,人才工厂已向产业链输送了3500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80%已实现属地化就业,合作企业的综合用工成本下降35%。
另一方面,与技能等级联动的薪酬体系也成为吸引人才留在企业的关键。
学员进入海天集团或上下游企业后,每通过一个技能模块考核,不仅能获得人社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颁发的三重“认证”,薪资也能同步上涨,确保不低于10万元、15万元和18万元。

“宁波经验”亮相国赛。
来自四川的小伙李强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在“蓝金领人才工厂”培训3个月后,他从一名普工成长为熟练掌握数控编程的技术能手,并在毕业后进入一家新能源企业,首年年薪就超过了12万元。
记者了解到,如今“蓝金领人才工厂”培养模式不仅被全国128所院校借鉴推广,还成功落地塞尔维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成为宁波技术、标准、人才协同“出海”的闪亮名片。
与此同时,该模式携手5家机械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海天教育全球生态链伙伴联盟,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