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元创投部分投资项目。
随着能之光(920056.BJ)在北交所鸣锣上市,成为宁波2025年A股“第一股”,宁波东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元创投)及其参与的基金投出的上市公司也增至8家。
目前,东元创投已投资超30家宁波市内外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IT及软件服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企业。东元创投“偏爱本土企业并中长期持有”的投资偏好显露无疑。
“含科量”是决定性指标
东元创投成立于2005年5月,注册资本1亿元,是宁波首家创投机构,在发改委和基协双备案。
股权结构显示,宁波电子信息集团为东元创投第一大股东,持有股权51.25%;宁波工投、宁波高科两家国有企业分列第二大、第三大股东,分别持有股权37.5%、6.25%。
“创立至今,东元创投与一家家被投企业共同成长,管理资产规模也实现了翻番。”东元创投总经理张健华忆述道,回望20年,公司先后经历了奠基探索、行业聚焦、平台运作三大关键时期,而标的企业“含科量”是投资与否的决定性指标。
创立初期,东元创投的首家投资企业,是国内首家具有兆瓦级太阳能电池用晶硅片生产线的企业。而同期获投的宁波首家机器人企业,东元创投也已伴其走过15个年头,并在2011年对其进行增资;在平台运作期,东元创投密集投资了多家科技企业……
在张健华看来,“耐心资本”是破解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资金缺口”“周期错配”的关键“钥匙”,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东元创投2005年开始关注新能源领域,2007年初步接触锦浪科技(300763.SZ),2013年、2016年先后对锦浪科技进行了两轮投资,直至2023年退出。6年跟踪、10年投资就是‘耐心资本’的实证,也给股东带来了良好的回报。这就是‘耐心资本’的魅力。”张健华说。
2005年,王一鸣怀揣梦想从英国归来创立锦浪科技。凭借对光伏发电行业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思维,他带领锦浪科技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研发、制造的逆变器被誉为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大脑”,为新能源行业注入了一抹宁波活力;2014年,锦浪科技捕捉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商机,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并崭露头角。目前,锦浪科技业务已涵盖光伏组串式逆变器、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PCS等,其中光伏逆变器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出货量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至2020年,东元创投开启机构化投资新阶段,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投资策略,即在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基础上,增加对中后期、较成熟项目的投资。彼时,东元创投参与的基金公司,先后投出德业股份、喜悦智行、博汇股份、比依股份、科润智控、能之光等一批优秀上市企业。

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
何以投在“风来前”?
巴菲特有句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张健华认为,做创投亦是如此,更是行业魅力所在。
“合格的投资人应‘吃透’标的企业和所在行业,才能在市场、产业、企业等‘东风’来临时迎风‘起飞’。”张健华说。
记者发现,东元创投频频投在企业所处行业的上行周期前或新行业的爆发前,比如,在新能源领域,锦浪科技在登陆深交所后第三年适逢光伏设备行业蓬勃发展,创下千亿市值;德业股份、比依股份由传统家电行业分别切入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近三年企业业绩节节攀高;在半导体装备和配件领域,东元创投近两年先后投资了“吉盛微半导体”“道达智能”等企业,这些企业也获得江苏高投、中芯聚源、深创投、毅达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在退出时更加从容。”面对近两年IPO通道趋紧、一级市场投融资交易降温、机构投资退出难度升高等困境,张健华告诉记者,退出是投资人绕不开的挑战,若无法妥善解决退出问题,存量项目将持续累积形成“堰塞湖”。
据了解,东元创投采取稳健投资策略,投决会层层把关,投资项目以质量优先,不追求数量。为优化后续决策,近两年,东元创投更是增加预投决环节,设置投后的服务重点、跟踪节点。
“募投管退”环环相扣,目前,东元创投已将投资经历提炼成一套“内部标准”。“企业所处产业链、所在城市产业配套、创始人人格特色等均是评判企业能走多远的重要考察因素。”张健华称。
而制造业优势、产业配套能力等,也让宁波成为投资界的“首选之地”。东元创投自2006年起便与鄞州、北仑、象山、宁海、余姚等科技孵化器紧密联动,并对多家来自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抛出“橄榄枝”。这其中不乏新材料、高端制造、机器人等热门领域的优质企业。
张健华表示,未来,东元创投将通过扩大长期资金供给、创新投资策略、完善退出机制等“多条腿走路”的方式,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与优质企业间的“时间同盟”。
记者 张恒
免责声明:文中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