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多年前,南美原住民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捕鱼术:把一些豆科植物的根茎捣碎投入水中,水面上很快浮起翻白肚的鱼。1895年,科学家从这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相应活性成分——鱼藤酮。
它是植物的“化学武器”,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杀虫剂之一。但植物究竟如何生产出鱼藤酮?这个自然奥秘一直无从知晓。
如今,鱼藤酮仍被广泛作为绿色农药使用,但使用方式与千年前并无本质不同。这个谜题直到最近才被西湖大学理学院洪本科实验室解开。
该实验室发现了植物内部一种独特的催化机制,首次完整揭示了鱼藤酮的生物合成路径,并成功在烟草叶片中实现了鱼藤酮的从头合成。北京时间10月21日,这一重要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Synthesis》。

论文截图
鱼藤酮如何合成?科学界百年追寻
洪本科的实验室,叫做植物天然产物实验室,那是一个被绿色包围的空间。一排排架子上,摆放着烟草、拟南芥、大豆、黄花蒿、长春花……所谓一花一世界,这里藏着自然演化的秘密。

洪本科实验室一角
鱼藤酮类物质的完整合成路径,是洪本科实验室近年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的作用方式很简单——阻断昆虫或鱼类细胞中线粒体的能量供应,相当于让生物活动拉闸断电。但复杂的,是它的化学结构。鱼藤酮类分子拥有一个独特的闭合骨架,被称作B/C环。这是鱼藤酮分子具有强生物活性的关键所在。
科学家们早已知道这个环的存在,却一直不清楚植物是如何在体内“制造”它的。这个环,也正是一直让鱼藤酮化学合成效率低下、限制工业化生产的“卡脖子”难点。
为了解开这个百年谜题,实验团队选择了两种天然能合成鱼藤酮的植物——紫穗槐和非洲灰毛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家已经大致描绘了鱼藤酮在它们体内的反应起点和终点。洪本科要做的,则是补上中间的环节。
生物体内的几乎每一种化学反应,都由基因编码的酶来完成——基因提供“指令”,酶来执行,进而反应生成各种代谢产物。因此,想要理解植物如何在体内制造分子,就必须观察它的代谢产物与基因表达的变化。
实验团队通过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分析两种植物体内不同组织的化学成分含量高低,并对比组织中基因的活跃程度。经过多轮筛选与功能验证,最终,他们从数千个基因中确定了14个具有相应功能的基因。它们是让初级代谢物苯丙氨酸一步步成为鱼藤酮的关键。

洪本科与非洲灰毛豆
意外发现:维生素C竟是关键“催化剂”
从路线图上看,分子要完成这步最后的“合龙”,还需一次氧化还原反应——按化学直觉,这应当是“先氧化、后还原”的两步骤。
为此,团队使用了常用的模式植物——本氏烟草,它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多种外源基因,是验证植物代谢途径的重要载体。文章第一作者、西湖大学博士生曹文颖承担了这部分关键的筛选工作。
“当时比较笃定地认为,就在这些酶里面,所以筛了一遍又一遍。光这一步的解析,差不多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曹文颖回忆。她尝试了CYP450等多个可能的氧化酶家族,但计划中本应出现的关键B/C环产物却始终没有浮现。
转机来自一场意外那次,用于试验的烟草叶片已经枯萎,但曹文颖照常检测,发现那个总是消失的中间体,第一次出现在了研究团队的视野里——这时他们才明白,健康的烟草体内有自己的代谢系统,会分解掉那个关键中间产物,而状态不佳的烟草,代谢功能下降,却不料抖落出了这个众人一直寻找的B/C环!
这条线索直接指向了2-ODD家族中的关键酶:Af2ODD。
然而,确认了功能只是第一步,更大的谜团接踵而至。按现有酶学规律,这类酶只能起到氧化作用,无法“一石二鸟”地直接完成氧化与还原两项任务。
“我们能确定它的功能,但完全搞不清楚一个氧化酶为什么能够催化氧化还原中性的反应。”曹文颖说。
就在此时,洪本科提出了一个简单但有些“反常识”的建议——把反应体系里的抗坏血酸,也就是维生素C,去掉试试。
抗坏血酸是植物体内常见的辅因子,也常被添加在酶促反应体系中,用来保持酶的活性。但在现有科学认知中,抗坏血酸是一个“助手”的角色,可从未成为过反应的主角。
但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当反应体系中去掉抗坏血酸时,Af2ODD只能表现出典型的氧化酶特性,而当重新加入抗坏血酸后,氧化和还原两个步骤竟顺利走完,生成了最重要的B/C环。我们所熟知的维生素C,正是决定鱼藤酮能否成功合成的关键。

文章一作、西湖大学博士生曹文颖
解锁“绿色合成”新路径
至此,洪本科团队终于在庞杂的生命反应中,打通了两种植物体内鱼藤酮的完整“生产线”。
研究团队还发现,不同植物在生产鱼藤酮这件事上,也各自进化出了不同的策略。紫穗槐和非洲灰毛豆同属豆科植物,两者却在下游关键反应上,用不同的氧化酶,实现了鱼藤酮相似分子的合成。
可以理解为,两种植物在各自演化过程中,独立找到了不同的“化学解法”。这就是生物世界的趋同进化。
在解析了完整路径后,洪本科团队迈出了更具应用价值的一步——鱼藤酮的异源合成。他们将来自紫穗槐的17个基因导入本氏烟草,让烟草这个“植物工厂”,学会制造鱼藤酮类化合物,从而首次实现了鱼藤酮的植物异源从头合成。

Af2ODD能够实现/C环骨架的关键合成
最终结果显示,烟草中鱼藤酮产量最高达到每克干重0.6毫克的水平,超过了紫穗槐本身的含量。
这意味着,研究者或将不再需要依赖自然提取或破坏性的采集,就可更持续、更经济地获得这些植物的“天然馈赠”。
在洪本科的另一项研究中,他们还解析了大豆抗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成功实现从头合成。这项成果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分子植物》。
在洪本科的个人主页上,写着寥寥四个字:道法自然。
“植物的化学合成路径,大自然早已经把它摆好了,它就在那里,只是需要我们把它挖掘出来。”洪本科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科学家所做的,不过是追踪这些无声的反应,让自然的逻辑再次显形。我们每多理解一点植物的行为,也就更靠近了自然本身。

非洲灰毛豆
洪本科团队还尝试鱼藤酮这的异源合成。他们将来自紫穗槐的17个基因导入本氏烟草,让烟草这个“植物工厂”,学会制造鱼藤酮类化合物,从而首次实现了鱼藤酮的植物异源从头合成。最终结果显示,烟草中鱼藤酮产量最高达到每克干重0.6毫克的水平,超过了紫穗槐本身的含量。
这意味着,研究者或将不再需要依赖自然提取或破坏性的采集,就可更持续、更经济地获得这些植物的“天然馈赠”。
在洪本科的另一项研究中,他们还解析了大豆抗毒素(Glyceollin)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豆在遭受病原侵袭时,会迅速合成这种防御性化合物,以抵御感染。研究团队成功鉴定出关键还原酶GmTHIS与负责最终环化的CYP450酶,揭示了三种异构体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成功实现从头合成。这项成果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Molecular Plant。

洪本科与两项研究的一作。后:曹文颖,右:博士后孙云龙 本文图片由西湖大学提供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