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我眼中的"十四五" | 乘风而上的“梅好”故事
2025-11-17 06:3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戚军洋和他的团队们

  讲述人:“90后”农创客、“原来梅有”共富工坊负责人 戚军洋

  我是在2014年辞掉工作,回到家乡慈溪市匡堰镇乾炳村的。

  那时正是梅雨时节,看着家里的杨梅滞销,就心一横,全职回来做这件事。

  通过电商方式,我赚到了“第一桶金”。然而,瓶颈很快出现了——杨梅的成熟期短、发货能力有限,杨梅滞销问题依然无法有效解决。

  2020年,镇村干部找到我,说匡堰正在开展“片区组团发展”的探索,问我有没有兴趣参与相关项目推进。

  什么叫片区组团?换句话说,就是“抱团取暖”。

  紧挨着的倡隆村、岗墩村和我们村,打包成为“南部片区”,将翠屏山山上、山腰、山下串联起来谋划产业规划、文旅发展,更好放大越窑青瓷、富硒杨梅、高山茶叶等资源红利。

楝树下艺术村落

  一开始,我心里直犯嘀咕:3个村子合起来,能做好吗?

  我很快发现,由慈溪市委组织部牵头,加上党建引领的模式,效率很高。在镇党委的支持下,通过抱团置业、投资入股的方式,3个村子很快成立了忆山文旅公司,并专门招聘职业经理人团队——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参与其中的。

  有了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2020年年底,我注册成立了食品加工公司,将辖区里的梅农组织起来,引入大棚等新的设施,推广新的种植栽培技术和用肥方式,探索新的冷藏保鲜技术,一下子打开了局面。

  随后,我们注册了“原来梅有”品牌,成立宁波首个杨梅产业共富工坊,开发出杨梅蜜饯、果茶、果汁、气泡酒等一系列产品,初步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入坊就业。

  去年,集冷冻、粗加工、仓储、包装于一体的2700多平方米的冷链设施正式投用。一年可以加工收储200吨至300吨杨梅,直接为“南部片区”增加杨梅销售额800余万元,帮助上千户梅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

  在我热火朝天忙着搞产业的同时,片区从里到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片区里成立了楝树下艺术村落区块,一下子出现了咖啡、民宿、茶室、陶艺、烘焙等多种新业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来创业。

各类活动成功导入

  不仅是杨梅节,每个周末,游客都络绎不绝。特别是越窑青瓷博物馆、上林湖登山步道、青瓷传承园附近,一到傍晚就堵车。村子里也是,停车位吃紧。

  听镇里的干部说,我们片区被列入了首批省级共富实践观察点,目前,片区游客量同比增加12万人次,3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

  从单打独斗到片区组团,乘着这波东风,“梅好”故事还在继续。

  新闻多一点

  党建引领片区组团发展,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市通过党建联建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缩小“三大差距”的一张亮丽“金名片”。五年来,我市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紧扣“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全面推广党建联建机制。截至目前,已培育各类乡村片区40个,涉及218个村,占建制村总数的10%以上;同时推动183个国企联村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形成各方资源向农村汇聚、各类人才向基层集聚的良好格局。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黄合 通讯员唐翀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我眼中的"十四五" | 乘风而上的“梅好”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1-17 06:32:00

戚军洋和他的团队们

  讲述人:“90后”农创客、“原来梅有”共富工坊负责人 戚军洋

  我是在2014年辞掉工作,回到家乡慈溪市匡堰镇乾炳村的。

  那时正是梅雨时节,看着家里的杨梅滞销,就心一横,全职回来做这件事。

  通过电商方式,我赚到了“第一桶金”。然而,瓶颈很快出现了——杨梅的成熟期短、发货能力有限,杨梅滞销问题依然无法有效解决。

  2020年,镇村干部找到我,说匡堰正在开展“片区组团发展”的探索,问我有没有兴趣参与相关项目推进。

  什么叫片区组团?换句话说,就是“抱团取暖”。

  紧挨着的倡隆村、岗墩村和我们村,打包成为“南部片区”,将翠屏山山上、山腰、山下串联起来谋划产业规划、文旅发展,更好放大越窑青瓷、富硒杨梅、高山茶叶等资源红利。

楝树下艺术村落

  一开始,我心里直犯嘀咕:3个村子合起来,能做好吗?

  我很快发现,由慈溪市委组织部牵头,加上党建引领的模式,效率很高。在镇党委的支持下,通过抱团置业、投资入股的方式,3个村子很快成立了忆山文旅公司,并专门招聘职业经理人团队——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参与其中的。

  有了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2020年年底,我注册成立了食品加工公司,将辖区里的梅农组织起来,引入大棚等新的设施,推广新的种植栽培技术和用肥方式,探索新的冷藏保鲜技术,一下子打开了局面。

  随后,我们注册了“原来梅有”品牌,成立宁波首个杨梅产业共富工坊,开发出杨梅蜜饯、果茶、果汁、气泡酒等一系列产品,初步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入坊就业。

  去年,集冷冻、粗加工、仓储、包装于一体的2700多平方米的冷链设施正式投用。一年可以加工收储200吨至300吨杨梅,直接为“南部片区”增加杨梅销售额800余万元,帮助上千户梅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

  在我热火朝天忙着搞产业的同时,片区从里到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片区里成立了楝树下艺术村落区块,一下子出现了咖啡、民宿、茶室、陶艺、烘焙等多种新业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来创业。

各类活动成功导入

  不仅是杨梅节,每个周末,游客都络绎不绝。特别是越窑青瓷博物馆、上林湖登山步道、青瓷传承园附近,一到傍晚就堵车。村子里也是,停车位吃紧。

  听镇里的干部说,我们片区被列入了首批省级共富实践观察点,目前,片区游客量同比增加12万人次,3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20%以上。

  从单打独斗到片区组团,乘着这波东风,“梅好”故事还在继续。

  新闻多一点

  党建引领片区组团发展,这是“十四五”时期我市通过党建联建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缩小“三大差距”的一张亮丽“金名片”。五年来,我市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紧扣“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全面推广党建联建机制。截至目前,已培育各类乡村片区40个,涉及218个村,占建制村总数的10%以上;同时推动183个国企联村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形成各方资源向农村汇聚、各类人才向基层集聚的良好格局。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黄合 通讯员唐翀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