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余姚小学生自制机械摆钟 成本不到30元日误差≤1分钟
2025-11-25 07:15:2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孩子们和摆钟合影。受访者供图

  “咔嗒、咔嗒……”余姚市世南小学的一面墙上,一台木质机械摆钟正平稳运转。12个激光切割的椴木齿轮默契咬合,指针稳步前行,日误差控制在60秒内。这台成本不到30元的“校园网红教具”,源自该校科学社团学生之手。卢煜少、俞铄炎、毛一磊、陈奕凯四位同学凭借作品中的巧思设计,在宁波市第九届中小学生创客大赛创意赛项中斩获三等奖。

  “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

  故事要从2022年的一堂五年级科学课说起。当《机械摆钟》课件里的齿轮传动视频播放时,教室里热闹起来:“这齿轮怎么转得这么齐?”“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孩子们淳朴的疑问,让余姚市世南小学副校长、科学社团负责老师谢益松眼前一亮。谁也没想到,这个突发奇想的念头,竟催生了一个跨越三年的“摆钟接力计划”。

  在老师的带领下,科学社团的同学们迅速围在一起钻研起来。第一代作品有些简陋,用卡纸剪齿轮,牙签当轴,刚转一分钟就卡住不动。“齿轮齿距不一样,一碰就卡!”谢益松还记得,第一批参与制作的学生第一次测试时,脆弱的卡纸齿轮稍受力就会“散架”,大家盯着散落的零件满脸愁容。

  不服输的孩子们没有气馁,一有时间就上网查资料、翻机械原理书籍,对着伽利略单摆理论、惠更斯计时原理反复琢磨。就这样,这根“摆钟接力棒”在社团学生手中一代代传递升级。从卡纸到椴木,从牙签轴到滚珠轴承,历经十余次迭代,终于打磨出如今的成熟作品。

  原先,摆钟在摆动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存在,摆一会就会停止摆动。而现在,摆钟设置了重锤装置,重锤所受的重力会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在摆钟每次摆动过程中提供微弱但持续的动力。这部分动力正好能够抵消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消耗,只要动力始终存在,摆钟便能保持稳定摆动,持续运行。

  根据设计,整个装置采用激光切割椴木片制作,重锤搭配1.5米安装高度,分轮带动分针旋转且可随意调时,能让摆钟持续运转54小时。

  反复试错,分工协作解锁“时间密码”

  “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擒纵系统调试,动力微弱时很容易卡顿。”俞铄炎同学分享道。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和队友们想尽办法,如更换不同粗细的铜轴、钢轴,反复调试后,终于让摆锤以稳定频率摆动,日误差从最初的几分钟,一步步缩小到60秒内。

  卢煜少同学当时负责核心的齿轮齿数比计算,擒纵轮与分轮1:60的精准配比,正是他反复核算的成果,这才能确保指针转速分秒不差。他用专业齿轮设计软件绘制矢量图,再通过激光切割制作椴木齿轮,每一个齿距都要经过多次啮合测试,确保运转流畅。

  毛一磊则和“摩擦力”死磕到底。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先后测试了铜丝、铁丝、钢轴三种材料,最终发现铜轴磨尖后搭配碳粉,摩擦力最小。重锤重量也经过多次试验,逐步调整到500克,才找到“既能带动齿轮,又不会太重”的完美平衡。

  陈奕凯的任务是让摆钟“好用又好看”。他把复杂的传动系统拆解,用激光切割出可拆卸框架,连摆锤都设计成可调节式,“原来的外壳是整块木头,看不到内部齿轮转动,我就改成镂空设计,这样大家能直观看到动力传递过程”。

  目前,俞铄炎、卢煜少两位获奖选手已顺利升入初中。三年里,10余名学生参与到机械摆钟的设计与制作中。已毕业的学长们留下的笔记里,密密麻麻记着“齿轮齿数=传动比×从动轮齿数”“摆长25cm时频率最稳”等关键数据,成为学弟们的“攻关秘籍”。如今这台升级多次的摆钟,完全能当作日常钟表使用。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孩子们好奇心与坚持的结晶。”谢益松老师欣慰地说,作品融合了科学、艺术、技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读懂钟表发展史和力学原理。他还透露,眼下科学社团的孩子们已经有了新目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塑料齿轮,解决木质材料易受潮的问题,让这份承载着探索热情的创新成果,在校园里持续传递智慧与力量。

  宁波晚报记者樊莹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余姚小学生自制机械摆钟 成本不到30元日误差≤1分钟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1-25 07:15:28

孩子们和摆钟合影。受访者供图

  “咔嗒、咔嗒……”余姚市世南小学的一面墙上,一台木质机械摆钟正平稳运转。12个激光切割的椴木齿轮默契咬合,指针稳步前行,日误差控制在60秒内。这台成本不到30元的“校园网红教具”,源自该校科学社团学生之手。卢煜少、俞铄炎、毛一磊、陈奕凯四位同学凭借作品中的巧思设计,在宁波市第九届中小学生创客大赛创意赛项中斩获三等奖。

  “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

  故事要从2022年的一堂五年级科学课说起。当《机械摆钟》课件里的齿轮传动视频播放时,教室里热闹起来:“这齿轮怎么转得这么齐?”“我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孩子们淳朴的疑问,让余姚市世南小学副校长、科学社团负责老师谢益松眼前一亮。谁也没想到,这个突发奇想的念头,竟催生了一个跨越三年的“摆钟接力计划”。

  在老师的带领下,科学社团的同学们迅速围在一起钻研起来。第一代作品有些简陋,用卡纸剪齿轮,牙签当轴,刚转一分钟就卡住不动。“齿轮齿距不一样,一碰就卡!”谢益松还记得,第一批参与制作的学生第一次测试时,脆弱的卡纸齿轮稍受力就会“散架”,大家盯着散落的零件满脸愁容。

  不服输的孩子们没有气馁,一有时间就上网查资料、翻机械原理书籍,对着伽利略单摆理论、惠更斯计时原理反复琢磨。就这样,这根“摆钟接力棒”在社团学生手中一代代传递升级。从卡纸到椴木,从牙签轴到滚珠轴承,历经十余次迭代,终于打磨出如今的成熟作品。

  原先,摆钟在摆动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存在,摆一会就会停止摆动。而现在,摆钟设置了重锤装置,重锤所受的重力会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在摆钟每次摆动过程中提供微弱但持续的动力。这部分动力正好能够抵消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消耗,只要动力始终存在,摆钟便能保持稳定摆动,持续运行。

  根据设计,整个装置采用激光切割椴木片制作,重锤搭配1.5米安装高度,分轮带动分针旋转且可随意调时,能让摆钟持续运转54小时。

  反复试错,分工协作解锁“时间密码”

  “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擒纵系统调试,动力微弱时很容易卡顿。”俞铄炎同学分享道。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和队友们想尽办法,如更换不同粗细的铜轴、钢轴,反复调试后,终于让摆锤以稳定频率摆动,日误差从最初的几分钟,一步步缩小到60秒内。

  卢煜少同学当时负责核心的齿轮齿数比计算,擒纵轮与分轮1:60的精准配比,正是他反复核算的成果,这才能确保指针转速分秒不差。他用专业齿轮设计软件绘制矢量图,再通过激光切割制作椴木齿轮,每一个齿距都要经过多次啮合测试,确保运转流畅。

  毛一磊则和“摩擦力”死磕到底。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先后测试了铜丝、铁丝、钢轴三种材料,最终发现铜轴磨尖后搭配碳粉,摩擦力最小。重锤重量也经过多次试验,逐步调整到500克,才找到“既能带动齿轮,又不会太重”的完美平衡。

  陈奕凯的任务是让摆钟“好用又好看”。他把复杂的传动系统拆解,用激光切割出可拆卸框架,连摆锤都设计成可调节式,“原来的外壳是整块木头,看不到内部齿轮转动,我就改成镂空设计,这样大家能直观看到动力传递过程”。

  目前,俞铄炎、卢煜少两位获奖选手已顺利升入初中。三年里,10余名学生参与到机械摆钟的设计与制作中。已毕业的学长们留下的笔记里,密密麻麻记着“齿轮齿数=传动比×从动轮齿数”“摆长25cm时频率最稳”等关键数据,成为学弟们的“攻关秘籍”。如今这台升级多次的摆钟,完全能当作日常钟表使用。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孩子们好奇心与坚持的结晶。”谢益松老师欣慰地说,作品融合了科学、艺术、技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读懂钟表发展史和力学原理。他还透露,眼下科学社团的孩子们已经有了新目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塑料齿轮,解决木质材料易受潮的问题,让这份承载着探索热情的创新成果,在校园里持续传递智慧与力量。

  宁波晚报记者樊莹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