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关于“海洋红宝石”红海龟的庭审落槌。因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3名被告人被判处缓刑并处罚金,还需共同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15万元。
这笔赔偿金,已注入象山生态修复提存账户,用于养殖尾水日常维护及设施维修服务项目,促进该水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在宁波,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之路,正从严厉的刑事打击延伸向更广阔的修复与预防。
位于“浙东绿肺”的海曙区龙观乡与横街镇,一个是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一个是“中国竹笋之乡”。今年4月,两起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15万元赔偿款被精准投放——10万元用于兑付横街镇2600吨竹林碳汇,5万元支持龙观乡的土壤肥力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贵在多元共治。11月4日,江北法院携手萧山、柯桥、越城、上虞、余姚五家法院,共同为浙东运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凝聚力量。在更专业的海洋生态领域,宁波中院联合市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和宁波海洋研究院,引入专业机构为生态修复“把脉开方”,提供科学方案,确保每一分赔偿金都用在刀刃上。
在象山韭山列岛,为守护全球极危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象山法院率先发布《中华凤头燕鸥司法保护令》,为其栖息地划出明确的“司法红线”。在杭州湾湿地,“中华鲟”“江豚”等2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乐园里,余姚法院联合检察院等部门,设立“司法保护实践地”。
一张严密而温情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网,已在东海之滨铺开。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王佳 通讯员钟法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