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每年50余个家庭将病房“搬”回家 宁海二院这个做法很暖心
2025-11-26 06:5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在宁波 看见文明中国

社区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元峰村坐落在宁海县跃龙街道,从城区往返需1小时。自今年9月底起,卧床的村民王阿婆每到午后,总会下意识竖起耳朵,倾听院子里的动静——她在等宁海县跃龙街道东观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石敏霞。

  “石护士,我妈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最近压疮的地方也长了新肉。我们一家人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近日,王阿婆的女儿拉着石敏霞的手,眼眶泛红地展示母亲的变化。这份喜悦背后,是一段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而转折点正是宁海县第二医院推行的“家庭病床”服务。

  风雨无阻每天驱车1小时

  到患者家中开展照护

  王阿婆今年72岁,下肢瘫痪卧床2年。今年9月底,石敏霞来到元峰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入户随访。一推开老人房门,一股腐臭味扑鼻而来。老人的大腿两侧、腰骶部的压疮已达4期,最严重的已深可见骨。长期病痛让王阿婆失去了生活信心,平日里沉默寡言,胃口很差,情绪极度悲观。

  石敏霞第一时间联系宁海县第二医院康复中心四病区护士长、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应贤琴。两人随即共同上门,从生命体征、营养状况到皮肤损伤程度,为老人做了全面专业评估。考虑到老人家庭困难、往返医院不便,护理团队制定“家庭病房”个性化方案。

  简单说,家庭病床是医疗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其家中设立的“移动诊疗点”,尤其适合行动不便、需要长期照护的人群。

  从此,石敏霞的日程表多了项“特殊任务”:每天午后驱车往返1小时,风雨无阻为王阿婆提供1个多小时的专业护理。除规范清创、更换银离子凝胶敷料外,她还手把手指导家属做好老人的皮肤清洁防护,教家属制作易消化营养餐。察觉到老人情绪低落,换药时总会拉着她的手唠家常。

  1个多月的专业坚守与温情照护换来了显著成效:王阿婆的压疮创面缩小一半,新生肉芽完全覆盖坏死组织,食欲恢复,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我妈总说,石护士就和家里人一样!是家庭病床给了我妈第二次生命,也让我们全家重获希望。”王阿婆的女儿感慨。

  19岁少女的终程守护

  安宁疗护留住最后的尊严

  “家庭病床”的暖意,不仅照亮高龄失能老人的康复路,更化作“温柔铠甲”,守护年轻生命的终程尊严。

  19岁的依依(化名)被甲状腺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阴霾笼罩。今年6月,她因重度贫血入院治疗,病房的呻吟声、仪器滴答声和消毒水味让她日夜难安,她渴望回家。了解到她的意愿,宁海二院迅速启动“家庭病床”的安宁疗护服务。

  自此,每周二午后,该院肿瘤科护士潘赛蝶都会驱车20公里,准时抵达依依家中。依依一度胃口差、三餐难进,唯独对柠檬水念念不忘。潘赛蝶察觉她吞咽蹙眉,掰开嘴唇发现口腔黏膜多处破损泛红。随即取出漱口水和碘甘油,手把手向家属示范轻柔操作手法。同时,她还建议依依的家人为她准备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补充营养。

  一次访视时,蜷缩在厚被子里的依依说晚上睡不踏实。潘赛蝶测体温发现她有37.8℃的低烧,随即用裹了毛巾的冰袋垫在她腋窝、腘窝物理降温。当天依依的体温便恢复正常,晚上睡得格外踏实。

  这样的精准指导贯穿照护全程。每次上门,潘赛蝶总会轻握依依的手,聊轻松话题缓解她的不安,这份关怀也默默温暖着整个家庭。最终,依依在熟悉的家中平静离世。

  破解居家照护难题

  年均开设“家庭病床”50余张

  记者了解到,作为宁海主城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宁海县第二医院肩负着两个街道30余万人口的健康守护重任,依托全专科联合的医疗社区三级康复服务网,该院推出的“家庭病床”服务自2023年1月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后,为居家照护带来了全方位变革,让专业医疗服务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那么,哪些人群能享受到这项便民服务?据介绍,“家庭病床”精准对接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非危重症患者,涵盖脑血管意外瘫痪康复期、肿瘤术后支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慢性严重并发症、慢阻肺等6大类常见病种。服务内容包括专业护理、康复指导、健康监测等“一站式”居家医疗解决方案,一次建床周期不超过90天,年度累计服务可达180天,能充分满足长期居家照护需求,让患者在家中就能获得规范治疗。

  居家医疗如何兼顾质量与规范?该院副院长周宁婵介绍,医院创新组建“1+1+1”专属服务团队,形成高效联动机制:家庭医生上门问诊后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社区护士负责日常上门执行换药、打针、护理指导等实操服务,专科顾问提供后端技术支持,随时破解复杂病情难题,成功打通“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连续性康复服务网。

  家庭病床服务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宁海县持续深化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作为支撑。截至目前,该院已为2.6万余名居民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均开设“家庭病床”50余张。“家庭病床解决了‘看病难、照护难’的心头大事,让家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护理,我们也省心多了!”不少患者家属的反馈,道出了这项服务的民生价值。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广‘互联网+护理’模式。”周宁婵表示,家庭病床的意义不仅是医疗服务空间的延伸,更在于用专业与温情,让温暖医疗抵达更多角落。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王娇芳 王盈丹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每年50余个家庭将病房“搬”回家 宁海二院这个做法很暖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1-26 06:59:00

社区医护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元峰村坐落在宁海县跃龙街道,从城区往返需1小时。自今年9月底起,卧床的村民王阿婆每到午后,总会下意识竖起耳朵,倾听院子里的动静——她在等宁海县跃龙街道东观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石敏霞。

  “石护士,我妈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最近压疮的地方也长了新肉。我们一家人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近日,王阿婆的女儿拉着石敏霞的手,眼眶泛红地展示母亲的变化。这份喜悦背后,是一段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而转折点正是宁海县第二医院推行的“家庭病床”服务。

  风雨无阻每天驱车1小时

  到患者家中开展照护

  王阿婆今年72岁,下肢瘫痪卧床2年。今年9月底,石敏霞来到元峰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入户随访。一推开老人房门,一股腐臭味扑鼻而来。老人的大腿两侧、腰骶部的压疮已达4期,最严重的已深可见骨。长期病痛让王阿婆失去了生活信心,平日里沉默寡言,胃口很差,情绪极度悲观。

  石敏霞第一时间联系宁海县第二医院康复中心四病区护士长、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应贤琴。两人随即共同上门,从生命体征、营养状况到皮肤损伤程度,为老人做了全面专业评估。考虑到老人家庭困难、往返医院不便,护理团队制定“家庭病房”个性化方案。

  简单说,家庭病床是医疗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在其家中设立的“移动诊疗点”,尤其适合行动不便、需要长期照护的人群。

  从此,石敏霞的日程表多了项“特殊任务”:每天午后驱车往返1小时,风雨无阻为王阿婆提供1个多小时的专业护理。除规范清创、更换银离子凝胶敷料外,她还手把手指导家属做好老人的皮肤清洁防护,教家属制作易消化营养餐。察觉到老人情绪低落,换药时总会拉着她的手唠家常。

  1个多月的专业坚守与温情照护换来了显著成效:王阿婆的压疮创面缩小一半,新生肉芽完全覆盖坏死组织,食欲恢复,脸上重新绽放笑容。

  “我妈总说,石护士就和家里人一样!是家庭病床给了我妈第二次生命,也让我们全家重获希望。”王阿婆的女儿感慨。

  19岁少女的终程守护

  安宁疗护留住最后的尊严

  “家庭病床”的暖意,不仅照亮高龄失能老人的康复路,更化作“温柔铠甲”,守护年轻生命的终程尊严。

  19岁的依依(化名)被甲状腺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阴霾笼罩。今年6月,她因重度贫血入院治疗,病房的呻吟声、仪器滴答声和消毒水味让她日夜难安,她渴望回家。了解到她的意愿,宁海二院迅速启动“家庭病床”的安宁疗护服务。

  自此,每周二午后,该院肿瘤科护士潘赛蝶都会驱车20公里,准时抵达依依家中。依依一度胃口差、三餐难进,唯独对柠檬水念念不忘。潘赛蝶察觉她吞咽蹙眉,掰开嘴唇发现口腔黏膜多处破损泛红。随即取出漱口水和碘甘油,手把手向家属示范轻柔操作手法。同时,她还建议依依的家人为她准备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补充营养。

  一次访视时,蜷缩在厚被子里的依依说晚上睡不踏实。潘赛蝶测体温发现她有37.8℃的低烧,随即用裹了毛巾的冰袋垫在她腋窝、腘窝物理降温。当天依依的体温便恢复正常,晚上睡得格外踏实。

  这样的精准指导贯穿照护全程。每次上门,潘赛蝶总会轻握依依的手,聊轻松话题缓解她的不安,这份关怀也默默温暖着整个家庭。最终,依依在熟悉的家中平静离世。

  破解居家照护难题

  年均开设“家庭病床”50余张

  记者了解到,作为宁海主城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宁海县第二医院肩负着两个街道30余万人口的健康守护重任,依托全专科联合的医疗社区三级康复服务网,该院推出的“家庭病床”服务自2023年1月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后,为居家照护带来了全方位变革,让专业医疗服务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那么,哪些人群能享受到这项便民服务?据介绍,“家庭病床”精准对接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非危重症患者,涵盖脑血管意外瘫痪康复期、肿瘤术后支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合并慢性严重并发症、慢阻肺等6大类常见病种。服务内容包括专业护理、康复指导、健康监测等“一站式”居家医疗解决方案,一次建床周期不超过90天,年度累计服务可达180天,能充分满足长期居家照护需求,让患者在家中就能获得规范治疗。

  居家医疗如何兼顾质量与规范?该院副院长周宁婵介绍,医院创新组建“1+1+1”专属服务团队,形成高效联动机制:家庭医生上门问诊后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社区护士负责日常上门执行换药、打针、护理指导等实操服务,专科顾问提供后端技术支持,随时破解复杂病情难题,成功打通“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连续性康复服务网。

  家庭病床服务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宁海县持续深化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作为支撑。截至目前,该院已为2.6万余名居民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均开设“家庭病床”50余张。“家庭病床解决了‘看病难、照护难’的心头大事,让家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护理,我们也省心多了!”不少患者家属的反馈,道出了这项服务的民生价值。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广‘互联网+护理’模式。”周宁婵表示,家庭病床的意义不仅是医疗服务空间的延伸,更在于用专业与温情,让温暖医疗抵达更多角落。

  宁波晚报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王娇芳 王盈丹 文/摄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