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两文学项目获省级资助 “菜场作家”陈慧第六本书入选
2025-11-26 17:4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

近日,2025年度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公布,全省23个入选的文学项目中,宁波占据两席——作家赵雨(本名赵宇)的长篇小说《拾光记》与陈慧的散文集《我自人间漫浪》成功入围,获省级专项资金扶持,为甬城文学版图再添亮色。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是在省委、省政府指导下,由省委宣传部和省财政厅发起设立,每年对省内文化艺术各领域入选的重点项目给予艺术资金上的扶持、指导服务和跟踪管理,旨在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浙江文艺作品。

陈慧。受访者提供

扎根市井烟火的散文集《我自人间漫浪》,是菜场小贩作家陈慧的第六部作品。这位197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现定居余姚的创作者,自2006年起在梁弄菜场摆摊卖杂货,在市井喧嚣中笔耕不辍。

“人有人命、书有书命,写的还是身边的凡人故事,能入围这个项目很感激、很知足。”陈慧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该书延续了她原生态的在场写作风格,以温暖平和的笔触聚焦小镇市井百态,通过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日常琐碎,勾勒出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情感与命运。

在她看来,自己的作品“文学性不是很高”,只求用真诚文字呈现小镇生活的真实面貌,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土地与不被记住的生命,让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无奈与希望在文字中闪光。

此前,她的《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等作品已因对凡人生活的真挚书写引发广泛共鸣。

赵雨。受访者提供

与《我自人间漫浪》的市井视角形成呼应的,是赵雨以家族记忆为脉络创作的长篇小说《拾光记》。

这部12万字的作品耗时两年多完成,是这位1984年出生的青年作家首次走出中短篇创作舒适区的尝试。

“小说以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两条线索展开,一个小节写一个人物,最终让角色交织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赵雨介绍道。

作品《拾光记》以浙东宁绍平原为底色,通过“桥头严”“老街”“赵家”三个篇章,真实与虚构叙事并行,追溯祖辈在乱世中的浮沉——曾祖父遭日军杀害的悲痛、舅老爷赴台的家族隐痛,祖父从南货店掌柜到退休养鸭的人生落差,以及父辈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都被细腻镌刻。

做豆腐的麻明全、卖蚯蚓的婆婆、修表的钟表先生等市井人物的悲欢,与大碶岩河的流水、竹园坝塘的萤火相融,在拆迁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用文字为故土记忆留下最后的凝视。

作为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赵雨的作品刊于《花城》《十月》《江南》《作家》等期刊,短篇小说《岭上》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短篇小说榜。

据了解,两部作品均计划于明年与读者见面。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两文学项目获省级资助 “菜场作家”陈慧第六本书入选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11-26 17:46: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

近日,2025年度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公布,全省23个入选的文学项目中,宁波占据两席——作家赵雨(本名赵宇)的长篇小说《拾光记》与陈慧的散文集《我自人间漫浪》成功入围,获省级专项资金扶持,为甬城文学版图再添亮色。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是在省委、省政府指导下,由省委宣传部和省财政厅发起设立,每年对省内文化艺术各领域入选的重点项目给予艺术资金上的扶持、指导服务和跟踪管理,旨在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浙江文艺作品。

陈慧。受访者提供

扎根市井烟火的散文集《我自人间漫浪》,是菜场小贩作家陈慧的第六部作品。这位197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现定居余姚的创作者,自2006年起在梁弄菜场摆摊卖杂货,在市井喧嚣中笔耕不辍。

“人有人命、书有书命,写的还是身边的凡人故事,能入围这个项目很感激、很知足。”陈慧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该书延续了她原生态的在场写作风格,以温暖平和的笔触聚焦小镇市井百态,通过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日常琐碎,勾勒出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情感与命运。

在她看来,自己的作品“文学性不是很高”,只求用真诚文字呈现小镇生活的真实面貌,记录下那些被忽略的土地与不被记住的生命,让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无奈与希望在文字中闪光。

此前,她的《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等作品已因对凡人生活的真挚书写引发广泛共鸣。

赵雨。受访者提供

与《我自人间漫浪》的市井视角形成呼应的,是赵雨以家族记忆为脉络创作的长篇小说《拾光记》。

这部12万字的作品耗时两年多完成,是这位1984年出生的青年作家首次走出中短篇创作舒适区的尝试。

“小说以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两条线索展开,一个小节写一个人物,最终让角色交织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赵雨介绍道。

作品《拾光记》以浙东宁绍平原为底色,通过“桥头严”“老街”“赵家”三个篇章,真实与虚构叙事并行,追溯祖辈在乱世中的浮沉——曾祖父遭日军杀害的悲痛、舅老爷赴台的家族隐痛,祖父从南货店掌柜到退休养鸭的人生落差,以及父辈在时代变革中的挣扎,都被细腻镌刻。

做豆腐的麻明全、卖蚯蚓的婆婆、修表的钟表先生等市井人物的悲欢,与大碶岩河的流水、竹园坝塘的萤火相融,在拆迁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用文字为故土记忆留下最后的凝视。

作为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赵雨的作品刊于《花城》《十月》《江南》《作家》等期刊,短篇小说《岭上》入选浙江文学榜(2021-2023)短篇小说榜。

据了解,两部作品均计划于明年与读者见面。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