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医生正在接诊患者。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吴佳礼 文/摄
“白天穿一件都嫌热,晚上盖棉被还觉得凉,这天气把我老毛病全勾出来了!”11月26日上午,38岁的赵女士在宁波市中医院诊室里,向副主任中医师邓艳华倾诉。
最近半个月,宁波昼夜温差超过10℃,忽冷忽热的天气让她手脚冰凉加重,反复感冒,睡眠变差,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邓医生辨证后发现,赵女士属于典型的“阳气不足、气血亏虚”体质。“宁波冬天本来就湿冷,加上最近温差大,寒邪很容易趁虚而入。特别是阳气弱的人,更容易畏寒、感冒。”她进一步解释,中医讲究“冬主藏”,人体阳气在冬季应当潜藏,如果起居饮食不当,各类人群都可能受寒邪影响。
针对当前气候,邓医生为市民量身打造了一套实用中医调护方案:
起居调护:早睡晚起,借阳光养阳气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邓医生强调,冬季阳气需要涵养,充足睡眠尤为重要。她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耗损阳气。早晨不妨等太阳出来、寒气消散后再起床,能有效减少低温对心血管的刺激。
天气晴好时,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开阔处晒背20-30分钟。背部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阳光照射能温通经脉、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背部发凉僵硬,长期坚持还能增强抗寒能力。
饮食调理:温热进补,滋阴润燥两手抓
冬季饮食应注重“温热驱寒、滋阴润燥”,以适应宁波湿冷中带燥的气候特点。
邓医生建议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等温性肉类,搭配辣椒、韭菜等辛温蔬菜,以及胡桃、桂圆等果品,有助于温补阳气、抵御寒气。
但要注意,宁波冬季燥气仍在,一味温补容易引发口干、便秘等“内燥”问题。因此,进补时应搭配银耳、百合、黑芝麻等滋阴食材,做到“温而不燥”。
此外,应少吃冷饮、油炸食品等生冷油腻之物,以免损伤脾胃——脾胃一旦虚弱,气血就会不足,抗寒能力自然下降。
针对冬季常见的气血不足、手脚冰凉,邓医生推荐一款暖身补气茶:黄芪、红枣、枸杞、生姜加红糖冲泡,每日一杯,补气养血、温中散寒。如时间充裕,可尝试黄豆焖羊肉,健脾益肾效果更佳。
运动防寒:温和锻炼,重点部位严防护
“冬季运动宜缓不宜急,切忌大汗淋漓。”邓医生指出,严寒天气下肌肉关节较为僵硬,剧烈运动容易导致损伤,而出汗过多也会使阳气外泄。
她推荐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舒缓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为宜。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3-4点,避开早晚低温时段。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待身体微微发热再开始。运动中以“身体发热但不流汗”为理想状态,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的情况,应及时停止休息。
防寒要特别注意保护颈、背、腰、脚这四个“易寒区”。近期温差大,外出可采用“分层穿衣法”,搭配围巾、帽子和保暖鞋袜。室内使用空调或暖气时,要注意通风,防止空气过于干燥,避免寒邪乘虚而入。
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加入生姜或艾叶增强效果,不仅能温经散寒、缓解疲劳,还能改善冬季睡眠浅、易醒的问题。
情绪调节:静养心神,避免忧思伤气血
“冬季阳气内收,人容易情绪低落,而不良情绪会扰乱气血运行,降低抵抗力。”邓医生提醒,中医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绪稳定也是抗寒的重要一环。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音乐、练字、冥想来放松心情,多与亲友交流,避免负面情绪堆积。天气好时,不妨到户外散步、晒太阳,感受自然气息。无论多忙,每天留出10-15分钟独处,梳理思绪,保持心态平和,让气血平稳运行。
邓医生最后强调,近期宁波温差大,寒邪侵袭风险高,体质虚弱的人群更需注意调护。如果出现持续畏寒、反复感冒、关节酸痛等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中药、艾灸等方式辨证调理,安稳度过冬天。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