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祝家桥村集士公园内,灯火璀璨,村民们随着悠扬乐声翩翩起舞;几步之隔的气膜运动馆里,扣球声、欢呼声、球鞋与地胶的摩擦声此起彼伏。
这是祝家桥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而其背后,是一套以“阳光行权”为抓手的治理密码发挥着重要作用。
曾经的祝家桥村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作为集士港镇集体厂房数量最多的村庄,却常年陷入“收租拉锯战”。“43处厂房分散出租,工作人员要挨家挨户催缴,有时跑五六趟才能收齐。”村党委书记李海峰说。这种粗放管理模式不仅耗费人力,更导致集体资产年收入长期低位徘徊。
为解决基层行权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海曙区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和鼓励基层创新两手抓,在全域开展基层权力末梢治理。集士港镇纪委结合属地实际,通过正反两张清单及“镇纪委—村监会—村民”的“两清单三监督”方式,推动各村(社)规范行权、阳光行权。在此背景下,村里痛下决心进行改革,将所有厂房统一收回,实行“统一捆绑公开招标”。招标过程犹如透明玻璃房,将核验资产、评估底价等招标信息进行村务公开,由镇招标办统一负责招标过程,并邀请镇纪委和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监督。
“不只是招标的每一个环节阳光公开,后续集体资产的每一笔收入也悉数晾晒给村民,让大家放心。”村党委书记李海峰认为,接受村民对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是规范行权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此,祝家桥村设置“清风议事厅”,每月10日由村监会在此主持召开“问廉会”,村民可质询任何村务问题。
为确保村民的每一个质询都不落空、每一次监督都见实效,村里配套建立了“质询—反馈—公示”的闭环机制,由“问廉会”当场梳理村民的质询、意见建议,移交村委会限期办理,于下次“问廉会”逐一反馈,并在村务公开栏晾晒详细整改情况,接受全体村民的二次检验。
这套阳光行权“组合拳”释放了发展活力,形成了集体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环。统一招标后,不仅收取租金方便了很多,租金收入同比也增加了26万元。
相似的情景也发生在祝家桥村近年来新建的体育公园。这个由垃圾场蜕变而来的现代化场馆,从立项起就置于三维立体监督之下:镇纪委将项目纳入“村级重大事项监督库”,全面梳理了容易发生权力寻租、产生廉政风险的环节,全过程指导村里紧绷廉洁这根弦;村委会发挥属地优势,列席工程会议,审核采购单据,开展嵌入式监督;村民代表与村监会委员成立财监小组,共同参与场馆建设过程的监督。正是这样的“监督闭环”,让投资数百万元的工程实现“零投诉”。
如今在祝家桥村,公开透明已成为基层行权的底色,更可贵的是,阳光行权的监督文化日渐融入村民日常,形成了“人人都是监督员”的治理新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清廉动力。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吴向正 许美丽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