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在图书馆“成长式养老”
2025-11-27 07:14:51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陆萍萍在“天一约书”自助借阅点。记者石承承/摄

  2018年,陆萍萍正式告别职场。担心与社会脱节的她选择用读书来充实生活,自此与宁波图书馆和它推出的“天一约书”服务结缘。七年时光流转,她不仅成为“天一约书”的资深用户,更在书香的滋养中开辟人生“新赛道”——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如今的生活,比上班时更充实!”

  这份对读书、写作的热忱,是陆萍萍童年埋下的种子。上学时,她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分享。

  退休前,陆萍萍在位于北仑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忙碌的工作节奏、“一定要把工作干好”的责任心,让她始终没能抽出足够的时间静心阅读。童年的这份热爱只能暂时搁置。

  正式退休后,陆萍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宁波图书馆重新办理借书证,也第一次接触到宁波图书馆推出的“天一约书”服务,只要点点手机,就能“约”到自己心仪的书,还能就近在自助借阅点取书。

  刚开始那段日子,她常常“摇”着公交车穿梭在取书的路上。有时,她也会把自己取书的过程拍下来发到朋友圈,收获满屏点赞。车轮碾过的城市街巷,与书页间流淌的精神世界相互共鸣。

  后来,“天一约书”服务升级,阅读的快乐也变得愈发便捷:周三免邮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会把选好的书寄到她家里;“天一约书书友会”成立,她和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蹲抢藏书票、猜书名……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她不断解锁新技能,“感觉自己也跟着年轻了好几岁。”

  一本本书的浸润,如同涓涓细流滋养土地,童年时埋下的文学种子,终于在退休后的岁月里悄悄扎根。

  2018年起,陆萍萍在坚持阅读的同时,走进宁波老年大学文学语言系,系统学习“文学与写作”课程,重新拿起笔,把闲散的阅读时光,变成逐梦文学的坚定步履。

  她还加入宁波老年大学文学社,现在更是挑起《浪花》社刊主编的担子,“我们大概每半年出一期刊物。就拿最近这期来说,我们一共收到52位作者创作的作品,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作者已经90岁高龄。”

  这份蓬勃的创作氛围,也不断激励她“多写一点,再写深一点”。

  为了挑战自我,陆萍萍三次报名参加宁波图书馆组织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花甲有余的她调动全部注意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挑战,用坚持证明年龄从来不是成长的边界。

  2021年,陆萍萍成为屠呦呦旧居陈列馆的第一批志愿讲解员。为了把屠呦呦的故事讲得生动透彻,她跳出文学阅读的舒适区,潜心研读相关史料;面对同时承担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卢绪章生平事迹馆、孙传哲邮票艺术馆三个场馆讲解工作的挑战,她不断拓展阅读边界,深耕每一位人物的生平与精神内核。

  “我现在能从容应对三个馆的讲解。”她话语间的笃定,是阅读赋予的底气,是图书馆多年来的精神滋养沉淀而成的力量。

  时光不负耕耘,童年埋下的种子终成绿荫。这些年,陆萍萍的作品陆续发表在《鄞州日报》《奉化日报》《宁波晚报》《浙江老年报》等媒体上。2021年,她成功加入宁波市作家协会,让文学梦想照进现实。

  成长从无终点,夕阳更胜朝晖。陆萍萍说,宁波图书馆的书架、柔和的光线、安静的角落,还有“天一约书”带来的便捷,都是她退休后继续生长的养分,“阅读让心里亮堂起来,生活变得更有质感,古稀之年不仅没有迷茫,反而更清楚自己要往哪里去。”如今,她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从散文创作转向小小说领域的探索,在文学的新园地中继续耕耘。

  正如种子需要沃土滋养才能茁壮成长,宁波图书馆与“天一约书”服务,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让陆萍萍在退休生活中不断扎根、抽枝、开花。在书香中绽放的晚年,也生动诠释了“养老不是停滞,而是另一种成长”。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实习生范豫宁 通讯员陈莹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在图书馆“成长式养老”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11-27 07:14:51

陆萍萍在“天一约书”自助借阅点。记者石承承/摄

  2018年,陆萍萍正式告别职场。担心与社会脱节的她选择用读书来充实生活,自此与宁波图书馆和它推出的“天一约书”服务结缘。七年时光流转,她不仅成为“天一约书”的资深用户,更在书香的滋养中开辟人生“新赛道”——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如今的生活,比上班时更充实!”

  这份对读书、写作的热忱,是陆萍萍童年埋下的种子。上学时,她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分享。

  退休前,陆萍萍在位于北仑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忙碌的工作节奏、“一定要把工作干好”的责任心,让她始终没能抽出足够的时间静心阅读。童年的这份热爱只能暂时搁置。

  正式退休后,陆萍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宁波图书馆重新办理借书证,也第一次接触到宁波图书馆推出的“天一约书”服务,只要点点手机,就能“约”到自己心仪的书,还能就近在自助借阅点取书。

  刚开始那段日子,她常常“摇”着公交车穿梭在取书的路上。有时,她也会把自己取书的过程拍下来发到朋友圈,收获满屏点赞。车轮碾过的城市街巷,与书页间流淌的精神世界相互共鸣。

  后来,“天一约书”服务升级,阅读的快乐也变得愈发便捷:周三免邮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会把选好的书寄到她家里;“天一约书书友会”成立,她和志同道合的书友一起蹲抢藏书票、猜书名……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她不断解锁新技能,“感觉自己也跟着年轻了好几岁。”

  一本本书的浸润,如同涓涓细流滋养土地,童年时埋下的文学种子,终于在退休后的岁月里悄悄扎根。

  2018年起,陆萍萍在坚持阅读的同时,走进宁波老年大学文学语言系,系统学习“文学与写作”课程,重新拿起笔,把闲散的阅读时光,变成逐梦文学的坚定步履。

  她还加入宁波老年大学文学社,现在更是挑起《浪花》社刊主编的担子,“我们大概每半年出一期刊物。就拿最近这期来说,我们一共收到52位作者创作的作品,其中年龄最大的创作者已经90岁高龄。”

  这份蓬勃的创作氛围,也不断激励她“多写一点,再写深一点”。

  为了挑战自我,陆萍萍三次报名参加宁波图书馆组织的阅读马拉松活动。花甲有余的她调动全部注意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挑战,用坚持证明年龄从来不是成长的边界。

  2021年,陆萍萍成为屠呦呦旧居陈列馆的第一批志愿讲解员。为了把屠呦呦的故事讲得生动透彻,她跳出文学阅读的舒适区,潜心研读相关史料;面对同时承担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卢绪章生平事迹馆、孙传哲邮票艺术馆三个场馆讲解工作的挑战,她不断拓展阅读边界,深耕每一位人物的生平与精神内核。

  “我现在能从容应对三个馆的讲解。”她话语间的笃定,是阅读赋予的底气,是图书馆多年来的精神滋养沉淀而成的力量。

  时光不负耕耘,童年埋下的种子终成绿荫。这些年,陆萍萍的作品陆续发表在《鄞州日报》《奉化日报》《宁波晚报》《浙江老年报》等媒体上。2021年,她成功加入宁波市作家协会,让文学梦想照进现实。

  成长从无终点,夕阳更胜朝晖。陆萍萍说,宁波图书馆的书架、柔和的光线、安静的角落,还有“天一约书”带来的便捷,都是她退休后继续生长的养分,“阅读让心里亮堂起来,生活变得更有质感,古稀之年不仅没有迷茫,反而更清楚自己要往哪里去。”如今,她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从散文创作转向小小说领域的探索,在文学的新园地中继续耕耘。

  正如种子需要沃土滋养才能茁壮成长,宁波图书馆与“天一约书”服务,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让陆萍萍在退休生活中不断扎根、抽枝、开花。在书香中绽放的晚年,也生动诠释了“养老不是停滞,而是另一种成长”。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实习生范豫宁 通讯员陈莹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