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场深度探秘揭开宁波绿色循环“水画卷”
2025-11-28 06:49:5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陆家河再生水生态补水。(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提供)

  “水源地的水,要闯过多少道‘关卡’才能成为安全的饮用水?”

  “那些看似污浊的生活废水,如何奇迹般地‘变身’,成为滋养城市的‘循环宝水’?”

  11月25日,带着这些疑问,20位市民化身“探秘官”,参加由宁波民生e点通与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联合举办的“水润民生·同心同行”水利水务开放日活动,完成了一场贯穿城市水循环“从源头到龙头、从污水到清流”的深度探索之旅。

  探秘团首先途经水天相接、碧波荡漾的供水水源地。在这片绿水青山的背后,凝聚着多年持续建设与生态升级的成果,也承载着作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庄严使命。

  “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原来家中水龙头里‘哗哗’流淌出的清泉,其源头是这样一片需要精心呵护的生态净土。”市民方琪平感慨。

  桃源水厂:在现代化车间,见证科技制水

  在海曙区横街镇桃源水厂,这座制水工艺先进的“净水智造工坊”占地324亩,日供水能力达50万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浸没式超滤膜水厂。

  水厂内建有一栋宁波水科技馆,市民通过模型与多媒体了解了本地水资源概况。随后深入生产区,见证原水如何层层“蜕变”为安全饮用水。

  据介绍,原水首先在折板反应区与混凝剂充分反应,形成微小絮体;接着进入平流沉淀池,经过长达80分钟的沉降,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被去除。最关键的一步是超滤膜过滤——无数由孔径仅0.03微米(约为头发丝的万分之三)中空纤维膜丝组成的膜组,能高效截留细菌、病毒及胶体颗粒,实现物理级净化。最后,水经消毒处理,确保生物安全后通过两根总长46.9公里、直径2米的干管,依靠重力流入城市供水管网,送达千家万户。

  “原来拧开水龙头用水这么简单的事,背后竟需如此复杂的技术支撑!”市民黄鸣丰说道,“这让我更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也对宁波的供水安全充满信心。”

  长丰净化水厂:于化浊为清中,激活“城市第二水源”

  水的旅程并未因被使用而终结。当生活污水被排出后,它的生命是否就此画上句号?在探秘之旅的最后一站——长丰净化水厂及其再生水生态文化公园,探秘团找到了令人惊叹的答案:水的生命,可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座由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运营、服务面积达89平方公里的大型净化水厂,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刻板印象。这里没有刺鼻的气味,没有脏乱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厂区、绿意盎然的景观和先进的设备。

  据工作人员介绍,长丰净化水厂分三期建设,目前日处理能力已达32万立方米。它采用的“AAO+MBBR”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堪称神奇的“微生物魔法”——利用活性污泥中大量的微生物,“吞噬”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实现水质的核心净化。随后,再经过“加砂高密池+滤布滤池+次氯酸钠消毒”等深度处理单元,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浙江省清洁排放标准,外观清澈透明,与自来水无异。

  然而,长丰净化水厂的使命远不止于“达标排放”。它更重要的角色,是宁波打造“城市第二水源”的关键载体——再生水生产基地。厂内配套建设了日产能高达16万立方米的再生水回用系统,将曾经的“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

  长丰净化水厂厂长亓明介绍,目前宁波市再生水的多元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拓展,已初步形成生态、市政、工业协同推进的格局。

  在生态补水方面,通过专用管道,再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横河、后庙河、傅家耷河等城市内河,相当于为河道注入新鲜“血液”。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水体的流动性与置换效率,也有效提升了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和生态健康水平。工作人员现场展示的一组对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补水前,河道水质浑浊、生态沉寂;补水后,水体清澈见底,水草繁茂,河道重现勃勃生机。

  在市政杂用方面,再生水已广泛应用于甬江公园、鄞滨公园等公共绿地的绿化灌溉,并接入南环高架绿化带滴灌系统,切实减少了对优质自来水的消耗,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替代。

  在工业回用与未来布局上,宁波正积极推动再生水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并创新提出“定制水产品”理念——即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用水需求,通过工艺优化和水质调控,提供精准匹配的再生水服务。此外,“再生水入廊工程”也已纳入实施计划:将新建一条管径DN2000毫米、长度1.08公里的专用再生水管道,接入城市综合管廊系统,逐步构建起“环网联供、高效调配”的再生水输配新格局。

工作人员现场介绍超滤膜中的纤维膜丝。(仇龙杰/摄)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再生水回用量已达1.45亿吨,利用率达33.39%;今年,目标将进一步提升至回用量1.8亿吨、利用率40%。长丰净化水厂,正是这场“水资源循环革命”中的标杆与缩影。

  “之前完全想象不到,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能通过先进工艺变得如此清澈,并反哺城市生态环境。”市民占慧杰在参观后深受触动,“通过今天的实地走访,我们对宁波市在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在再生水领域的工作有了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我们深切感受到政府与社会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他说:“希望未来能充分发挥我们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界别优势和专业特长,继续为宁波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琪平也对此深表赞同,并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议:“宁波的再生水项目从无到有,到现在取得显著成效,非常了不起。我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的推广和科普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同时,希望我市能不断引入先进技术,持续提升再生水品质,拓展其在工业冷却、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等更多领域的应用,让这‘第二水源’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增长极’。”

  水润甬城,更需同心同行

  正如市民占慧杰所言,这场从“源头”到“龙头”,再从“污水”到“宝水”的探秘之旅,不仅是一段知识的汲取之旅,更是一场节水意识的唤醒之旅、一份城市认同感与责任感的培育之旅。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宁波为确保供水安全所构筑的坚实科技屏障,以及为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构建的绿色循环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宁波这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每一滴水的旅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水务人的智慧、汗水与坚守。从保障优质供水的“民生线”,到开辟再生利用的“增长极”,宁波正以科技与匠心,勾勒着一幅“水润民生、水兴城市”的壮丽绿色循环画卷。

  而这幅画卷的最终完成,离不开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当节水成为一种习惯,当爱水护水成为一种自觉,当对再生水等新水源的接纳与支持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才能真正与城市的水未来“同心同行”,共同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让宁波永远流淌着清澈、跃动着生机。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仇龙杰 钟海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场深度探秘揭开宁波绿色循环“水画卷”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11-28 06:49:57

陆家河再生水生态补水。(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提供)

  “水源地的水,要闯过多少道‘关卡’才能成为安全的饮用水?”

  “那些看似污浊的生活废水,如何奇迹般地‘变身’,成为滋养城市的‘循环宝水’?”

  11月25日,带着这些疑问,20位市民化身“探秘官”,参加由宁波民生e点通与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联合举办的“水润民生·同心同行”水利水务开放日活动,完成了一场贯穿城市水循环“从源头到龙头、从污水到清流”的深度探索之旅。

  探秘团首先途经水天相接、碧波荡漾的供水水源地。在这片绿水青山的背后,凝聚着多年持续建设与生态升级的成果,也承载着作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庄严使命。

  “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原来家中水龙头里‘哗哗’流淌出的清泉,其源头是这样一片需要精心呵护的生态净土。”市民方琪平感慨。

  桃源水厂:在现代化车间,见证科技制水

  在海曙区横街镇桃源水厂,这座制水工艺先进的“净水智造工坊”占地324亩,日供水能力达50万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浸没式超滤膜水厂。

  水厂内建有一栋宁波水科技馆,市民通过模型与多媒体了解了本地水资源概况。随后深入生产区,见证原水如何层层“蜕变”为安全饮用水。

  据介绍,原水首先在折板反应区与混凝剂充分反应,形成微小絮体;接着进入平流沉淀池,经过长达80分钟的沉降,水中大部分悬浮物被去除。最关键的一步是超滤膜过滤——无数由孔径仅0.03微米(约为头发丝的万分之三)中空纤维膜丝组成的膜组,能高效截留细菌、病毒及胶体颗粒,实现物理级净化。最后,水经消毒处理,确保生物安全后通过两根总长46.9公里、直径2米的干管,依靠重力流入城市供水管网,送达千家万户。

  “原来拧开水龙头用水这么简单的事,背后竟需如此复杂的技术支撑!”市民黄鸣丰说道,“这让我更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也对宁波的供水安全充满信心。”

  长丰净化水厂:于化浊为清中,激活“城市第二水源”

  水的旅程并未因被使用而终结。当生活污水被排出后,它的生命是否就此画上句号?在探秘之旅的最后一站——长丰净化水厂及其再生水生态文化公园,探秘团找到了令人惊叹的答案:水的生命,可以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座由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运营、服务面积达89平方公里的大型净化水厂,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刻板印象。这里没有刺鼻的气味,没有脏乱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厂区、绿意盎然的景观和先进的设备。

  据工作人员介绍,长丰净化水厂分三期建设,目前日处理能力已达32万立方米。它采用的“AAO+MBBR”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堪称神奇的“微生物魔法”——利用活性污泥中大量的微生物,“吞噬”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实现水质的核心净化。随后,再经过“加砂高密池+滤布滤池+次氯酸钠消毒”等深度处理单元,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浙江省清洁排放标准,外观清澈透明,与自来水无异。

  然而,长丰净化水厂的使命远不止于“达标排放”。它更重要的角色,是宁波打造“城市第二水源”的关键载体——再生水生产基地。厂内配套建设了日产能高达16万立方米的再生水回用系统,将曾经的“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

  长丰净化水厂厂长亓明介绍,目前宁波市再生水的多元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拓展,已初步形成生态、市政、工业协同推进的格局。

  在生态补水方面,通过专用管道,再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横河、后庙河、傅家耷河等城市内河,相当于为河道注入新鲜“血液”。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水体的流动性与置换效率,也有效提升了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和生态健康水平。工作人员现场展示的一组对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补水前,河道水质浑浊、生态沉寂;补水后,水体清澈见底,水草繁茂,河道重现勃勃生机。

  在市政杂用方面,再生水已广泛应用于甬江公园、鄞滨公园等公共绿地的绿化灌溉,并接入南环高架绿化带滴灌系统,切实减少了对优质自来水的消耗,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替代。

  在工业回用与未来布局上,宁波正积极推动再生水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并创新提出“定制水产品”理念——即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用水需求,通过工艺优化和水质调控,提供精准匹配的再生水服务。此外,“再生水入廊工程”也已纳入实施计划:将新建一条管径DN2000毫米、长度1.08公里的专用再生水管道,接入城市综合管廊系统,逐步构建起“环网联供、高效调配”的再生水输配新格局。

工作人员现场介绍超滤膜中的纤维膜丝。(仇龙杰/摄)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再生水回用量已达1.45亿吨,利用率达33.39%;今年,目标将进一步提升至回用量1.8亿吨、利用率40%。长丰净化水厂,正是这场“水资源循环革命”中的标杆与缩影。

  “之前完全想象不到,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污水,能通过先进工艺变得如此清澈,并反哺城市生态环境。”市民占慧杰在参观后深受触动,“通过今天的实地走访,我们对宁波市在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在再生水领域的工作有了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我们深切感受到政府与社会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他说:“希望未来能充分发挥我们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界别优势和专业特长,继续为宁波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琪平也对此深表赞同,并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建议:“宁波的再生水项目从无到有,到现在取得显著成效,非常了不起。我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的推广和科普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同时,希望我市能不断引入先进技术,持续提升再生水品质,拓展其在工业冷却、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等更多领域的应用,让这‘第二水源’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增长极’。”

  水润甬城,更需同心同行

  正如市民占慧杰所言,这场从“源头”到“龙头”,再从“污水”到“宝水”的探秘之旅,不仅是一段知识的汲取之旅,更是一场节水意识的唤醒之旅、一份城市认同感与责任感的培育之旅。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宁波为确保供水安全所构筑的坚实科技屏障,以及为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构建的绿色循环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宁波这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每一滴水的旅程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水务人的智慧、汗水与坚守。从保障优质供水的“民生线”,到开辟再生利用的“增长极”,宁波正以科技与匠心,勾勒着一幅“水润民生、水兴城市”的壮丽绿色循环画卷。

  而这幅画卷的最终完成,离不开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参与。当节水成为一种习惯,当爱水护水成为一种自觉,当对再生水等新水源的接纳与支持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才能真正与城市的水未来“同心同行”,共同守护好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让宁波永远流淌着清澈、跃动着生机。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仇龙杰 钟海雄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