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传龙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乐意不乐意,每到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的时候,总能收到一些或是祝福或是关爱或是搞笑的短信,这让我们在自觉不自觉间过了一回洋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节日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同性,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这些正宗的洋节,也漂洋过海,为我所用,尤其受到年轻人热捧。究其原因,估计与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太重、纪念色彩太浓有关。反观一下我国的节日,清明节要纪念先祖,端午节要纪念屈原,“七一”要纪念党的诞生,“八一”要纪念军队缔造,“十一”则要纪念新中国成立……其中让人敬畏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源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则在轻松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度过,没有更多的羁绊和约束,受到人们喜爱也就不难理解。在我国民众的参与之中,洋节又不免沾染上浓烈的“中国风味”。
对于一个节日,本身并无好坏高下之分,只要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就容易对其产生认同。当一个节日被娱乐化、狂欢化以后,它就不再是一个传统节日,而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国别意识就相应地被淡化。
为了强化国人的传统节日观念,从去年开始,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也纳入法定放假范畴,打响了传统节日“保卫战”,希望通过经年日久地潜移默化,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深入人心,这一出发点无可厚非,与此同时,民间一些“有识之士”联合发起的“抵制洋节”行动,却让人不敢苟同,沦为憾事一桩。“抵制洋节”从一开始,就注定以失败收场,因为,节日本来只是民间的习俗和活动,民众习惯过什么节日,都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必要采取强硬措施来阻止和剥夺人们的这种自由和权利。既然节日的存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如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节日,有了这些节日,彼此之间可以多一些祝福,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快乐。
经过反感排斥——审视反思——包容欣赏这样一个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洋节在“侵略”着我们的同时,也快乐着我们,如果我们能在坚守传承传统节日的基础上,也能兼收并蓄外来洋节,这既体现了国人的观念解放、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大方自信。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