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4月14日上午,福建龙海市东园镇凤鸣小学校长的岳母出殡时,学校老师让学生们提前放学,然后老师集体参加校长岳母的葬礼,并且组织了10名左右的高年级学生前去抬花圈。对此,校长解释说学校老师或村干部的家属去世时,学生抬花圈已成为惯例。(4月15日新闻晨报)
学校老师或校长家里有什么麻烦事,偶尔需要学生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忙”,属于人之常情,囿于传统习惯,完全杜绝和禁止学生参与老师家里的私事也不现实。但终究有个标准和界限,像这位校长那样,在岳母去世后动用10名学生抬花圈,除了遭学生家长唾弃之外,恐怕已经远远跨越了基本道德尺度。
窃以为有两种原因。一是学生们在一些老师和校长眼中,纯属可以任意使用的“廉价劳动力”。这个廉价劳动力“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恐怕是他们的主要心理。因而,我们也就见老师家里一旦有大事小情,总能见到戴红领巾的学生们奔忙劳碌的身影。农村老师耕种田地时有学生帮忙;老师家里有喜事学生们去帮忙“端盘子上菜”;老师盖房,学生们帮助活泥、送瓦;还有诸如老师搬家、接送老师的孩子上学等。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更突出些。有了这种心理,即使让学生当“孝子”、“抬花圈”,一些老师也习以为常。
二是,一些校长或老师有媚权心态。一旦有其他人有求于他们,老师或校长还愿意通过学生的“义务劳动”来换取人情和脸面。2006年6月,山西阳城县固隆乡固隆村小学30余名学生,徒步往返近10公里,帮山西晋城一位统战部副部长办丧事抬花圈。(2006年6月13日京华时报)就有该小学校长“献媚权力”的影子。就像这位岳母去世动用学生抬花圈的校长说的那样,“村干部的家属去世出殡时,学校可以适当提供方便,也不会收费。不过,普通村民来请时,学校不会答应。”正是这位校长典型的攀附权力、“看人下菜碟”心理反映。
人有生老病死,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给去世之人抬花圈,“孝子贤孙”们应该抬,但与此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学生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抬。除了让学生家长们极度反感之外,也将直接耽误和影响学生课业,还可能给学生健康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这样的校长其实也不配让学生们喊他一声“老师”。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