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三江视点
大话教育:校园性侵害案教师占七成刺痛了谁?
稿源:   2009-04-22 13:03:02报料热线:81850000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作为专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长期关注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问题,该中心对2006年至2008年媒体报道的340个案件进行了专项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校园性侵害案频敲警钟。报告分析发现,校园性侵害案件中,有两个明显特点值得关注:农村处于高发状态,有60%的性侵害案件发生在农村;高比例的老师、校长性侵害,在统计中占到校园性侵害的70%。据人民网4月21日特别关注转载《中国青年报》。

  这一则消息让笔者震惊、愕然、愤怒、深思!第一感觉就对消息是否准确的质疑,对数据是否准确的质疑,怎么教师成了校园性侵害的主体?但是,子嵇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消息的真实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个行业注定了其与众不同。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文明、传播道德。

  基于教师的作用之无可替代。对于教师的赞誉,古往今来,语言表达几乎是达到了穷尽的地步。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广泛引用到为教师的尊称。

  在国人心目中,对于教师之神圣,之尊重,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那个70%的比例,像一把大锤,重重的把笔者心头那多美丽的雪莲花砸的粉碎。

  面对这一事实(但愿不是事实),我们在痛心疾首中除了呻吟,该反思些什么?是什么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采花大盗。如果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去分析,去反思,似乎不足以验证70%那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如果只是从个别现象、个人素质去反思,无论是对师德的弘扬还是对孩子的保护其实都毫无意义。

  青年报对之间做了这样的分析:学校对于教师教育、管理的松散是校园性侵害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将预防性侵害作为重点工作,法制观念淡薄。例如在一起案件中,10岁女孩被小学老师多次猥亵报警后,学校将该老师“保释”出来,不仅没有给其任何处分,反而继续让其走上课堂“为人师表”。在发现老师实施性侵害行为后,甚至有3起案件中的学校直接作为中间人努力促成“私了”。

  除了青年报分析的原因,子嵇认为,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除了这件事,现在教育界还有种种有悖于师德的丑事,说不上层出不穷,也是时有所闻,比如论文抄袭、成果造假、范跑跑等等。对此我们往往将此归之于个人品德问题,而似乎很少反省目前的一些制度是否存在伦理上的问题。现在甚至于有人试图将部分教师师德的堕落归咎于待遇,归咎于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当然,给予教师相应的待遇是应当的。但教师的事业是什么?教师的事业就是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如果一味的引导教师队伍和公务员队伍进行攀比,甚至于前一段时期有人肆意引发关于将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的讨论,正是诱惑教师师德发生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的诱因之一。

  应当指出,教师队伍的诸多怪异现象,与教育界一些制度的管理及伦理缺陷,教师师德教育的匮乏,社会上尊师重教氛围的日益功利化,是有莫大关系的。

  因此,如果教育部门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上反思,而不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则所有努力都毫无意义。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所以,如何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子嵇不是专家学者,没有独具创新的灵丹妙药。只是有几点或许一无是处的建议。但即便一无是处,也期望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子嵇期望教育部门能够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师德舆论,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重新拾回教书育人的自豪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健全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加强对教师的爱护。希望教育部门要加强创新,不断丰富新时期教师的师德内涵,不断增强教师自警、自律、自评、自促的自觉意识。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彻底摆脱对教师的畏惧。能够借鉴工厂企业职工管理模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和进出机制,对教师时刻加以警醒。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如果笔者对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所诋毁,对我们“师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有所侵害,仅此致歉。

  文/子嵇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大话教育:校园性侵害案教师占七成刺痛了谁?

稿源: 2009-04-22 13:03:02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作为专业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长期关注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问题,该中心对2006年至2008年媒体报道的340个案件进行了专项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校园性侵害案频敲警钟。报告分析发现,校园性侵害案件中,有两个明显特点值得关注:农村处于高发状态,有60%的性侵害案件发生在农村;高比例的老师、校长性侵害,在统计中占到校园性侵害的70%。据人民网4月21日特别关注转载《中国青年报》。

  这一则消息让笔者震惊、愕然、愤怒、深思!第一感觉就对消息是否准确的质疑,对数据是否准确的质疑,怎么教师成了校园性侵害的主体?但是,子嵇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消息的真实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个行业注定了其与众不同。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文明、传播道德。

  基于教师的作用之无可替代。对于教师的赞誉,古往今来,语言表达几乎是达到了穷尽的地步。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广泛引用到为教师的尊称。

  在国人心目中,对于教师之神圣,之尊重,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那个70%的比例,像一把大锤,重重的把笔者心头那多美丽的雪莲花砸的粉碎。

  面对这一事实(但愿不是事实),我们在痛心疾首中除了呻吟,该反思些什么?是什么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了采花大盗。如果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去分析,去反思,似乎不足以验证70%那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如果只是从个别现象、个人素质去反思,无论是对师德的弘扬还是对孩子的保护其实都毫无意义。

  青年报对之间做了这样的分析:学校对于教师教育、管理的松散是校园性侵害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将预防性侵害作为重点工作,法制观念淡薄。例如在一起案件中,10岁女孩被小学老师多次猥亵报警后,学校将该老师“保释”出来,不仅没有给其任何处分,反而继续让其走上课堂“为人师表”。在发现老师实施性侵害行为后,甚至有3起案件中的学校直接作为中间人努力促成“私了”。

  除了青年报分析的原因,子嵇认为,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除了这件事,现在教育界还有种种有悖于师德的丑事,说不上层出不穷,也是时有所闻,比如论文抄袭、成果造假、范跑跑等等。对此我们往往将此归之于个人品德问题,而似乎很少反省目前的一些制度是否存在伦理上的问题。现在甚至于有人试图将部分教师师德的堕落归咎于待遇,归咎于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当然,给予教师相应的待遇是应当的。但教师的事业是什么?教师的事业就是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如果一味的引导教师队伍和公务员队伍进行攀比,甚至于前一段时期有人肆意引发关于将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的讨论,正是诱惑教师师德发生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的诱因之一。

  应当指出,教师队伍的诸多怪异现象,与教育界一些制度的管理及伦理缺陷,教师师德教育的匮乏,社会上尊师重教氛围的日益功利化,是有莫大关系的。

  因此,如果教育部门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上反思,而不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则所有努力都毫无意义。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所以,如何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子嵇不是专家学者,没有独具创新的灵丹妙药。只是有几点或许一无是处的建议。但即便一无是处,也期望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子嵇期望教育部门能够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师德舆论,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重新拾回教书育人的自豪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健全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加强对教师的爱护。希望教育部门要加强创新,不断丰富新时期教师的师德内涵,不断增强教师自警、自律、自评、自促的自觉意识。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彻底摆脱对教师的畏惧。能够借鉴工厂企业职工管理模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和进出机制,对教师时刻加以警醒。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如果笔者对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所诋毁,对我们“师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有所侵害,仅此致歉。

  文/子嵇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