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口时评  >  网友说话
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4-22 16:39:25报料热线:81850000

  杨光志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4月22日《东方卫报》)

  一九一九年十月,鲁迅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反对父母对子女有天大恩情的思想,针对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传统旧观念,呼吁父母们“觉醒”。而现在,中国妈妈们受诟病的是“爱攀比”、“爱包办”等,说到底,也是一种基于功利目的,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爱。

  倒不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便自怨自艾,赶忙自我检讨,但在教育上,我们是得反省一下,美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心智健全、是否个性独立,而中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要处处做到名次第一,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总的来讲,这会让中国的孩子们比较痛苦,正如时下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所揭示的,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女儿的命运,令女儿困惑、茫然甚至痛苦。这在与被称作是“孩子天堂、老人地狱”的美国相比较时,其反差更明显。

  美国小孩子在校接受教育,是循循善诱,培养兴趣,鼓励没边际地自由发挥,今天让你从后花园撮一些土去,就教学生这土的形成,从感性到理性;明天让你手工制作一件东西,让你上台表述这东西的制作过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给你一个圆,在数学课上就给你答案这是零,在英文课上就是“欧”,不能有别的答案,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创造性受挫,想像力受限。

  所以说,中国的学子,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受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在痛苦的灌输中等待开悟。灌输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填鸭、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而开悟,则是王国维在谈做学问的三大境界说到的最后一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为在研究某个问题已经做了足够的积累时,猛然一回头,就会发现自己要追求的答案就在面前。强调做学问要有千百度的寻觅过程——日积月累、功成名就。它与第一个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认准方向,特立独行,与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认真执着、不怕苦累,共同铸就了做学问的三大境界。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开悟,就是刘若英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就是所有库存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激活”。中国妈妈们的“攀比”期待就在这里,著名翻译家傅雷对子女的严格教育,也是如此,他成功地培养出了音乐家傅聪。但这种人只占少数,更多地,是困惑于学非所用。教育的两种功能,中国似乎只注重了一种,那就是学会手艺好谋生,而在现在的就业严峻形势下,就连这一目的也前路茫茫,不比古代倡导学而优则仕时,可以有动力死记硬背,因为书中自有金钱大米美女,而现在,是大专生没效力的机会,研究生也被建议去养猪,学习的功利目的就这样堵死了去路。而越是这样,就更令中国妈妈们恐慌,就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们的“攀比”心理,更加以别人为标杆,做大做强之后求得出人头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这种实利主义目的趋使下,教育的另一种功能被抵销了,那种被学者肖雪慧称作“必要的乌托邦”的教育内涵,那种让孩子眼界开阔、目光远大、灵魂丰满,有助于发展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的内容,被立等可取的“钱币”式的内容取代了。这是煅造工具出产匠人而非陶冶精神出产大师的教育,也是中国妈妈“攀比”魔咒的来路,对此,不能光是中国妈妈们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该为此反思。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

我们现在怎样做母亲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09-04-22 16:39:25

  杨光志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4月22日《东方卫报》)

  一九一九年十月,鲁迅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反对父母对子女有天大恩情的思想,针对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传统旧观念,呼吁父母们“觉醒”。而现在,中国妈妈们受诟病的是“爱攀比”、“爱包办”等,说到底,也是一种基于功利目的,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爱。

  倒不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便自怨自艾,赶忙自我检讨,但在教育上,我们是得反省一下,美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心智健全、是否个性独立,而中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要处处做到名次第一,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总的来讲,这会让中国的孩子们比较痛苦,正如时下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所揭示的,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女儿的命运,令女儿困惑、茫然甚至痛苦。这在与被称作是“孩子天堂、老人地狱”的美国相比较时,其反差更明显。

  美国小孩子在校接受教育,是循循善诱,培养兴趣,鼓励没边际地自由发挥,今天让你从后花园撮一些土去,就教学生这土的形成,从感性到理性;明天让你手工制作一件东西,让你上台表述这东西的制作过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给你一个圆,在数学课上就给你答案这是零,在英文课上就是“欧”,不能有别的答案,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创造性受挫,想像力受限。

  所以说,中国的学子,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受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在痛苦的灌输中等待开悟。灌输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填鸭、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而开悟,则是王国维在谈做学问的三大境界说到的最后一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为在研究某个问题已经做了足够的积累时,猛然一回头,就会发现自己要追求的答案就在面前。强调做学问要有千百度的寻觅过程——日积月累、功成名就。它与第一个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认准方向,特立独行,与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认真执着、不怕苦累,共同铸就了做学问的三大境界。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开悟,就是刘若英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就是所有库存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激活”。中国妈妈们的“攀比”期待就在这里,著名翻译家傅雷对子女的严格教育,也是如此,他成功地培养出了音乐家傅聪。但这种人只占少数,更多地,是困惑于学非所用。教育的两种功能,中国似乎只注重了一种,那就是学会手艺好谋生,而在现在的就业严峻形势下,就连这一目的也前路茫茫,不比古代倡导学而优则仕时,可以有动力死记硬背,因为书中自有金钱大米美女,而现在,是大专生没效力的机会,研究生也被建议去养猪,学习的功利目的就这样堵死了去路。而越是这样,就更令中国妈妈们恐慌,就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们的“攀比”心理,更加以别人为标杆,做大做强之后求得出人头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这种实利主义目的趋使下,教育的另一种功能被抵销了,那种被学者肖雪慧称作“必要的乌托邦”的教育内涵,那种让孩子眼界开阔、目光远大、灵魂丰满,有助于发展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的内容,被立等可取的“钱币”式的内容取代了。这是煅造工具出产匠人而非陶冶精神出产大师的教育,也是中国妈妈“攀比”魔咒的来路,对此,不能光是中国妈妈们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该为此反思。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