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
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4月28日解放日报)
按照时下各大学录取博士生的标准,就外语一项估计蔡伟就过不了关。前几年,裘锡圭先生鼓励他考研究生时他就称“自己英语基础太差,怕是考不取”。而最终只所以能被列为复旦大学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用人员,当然离不开裘锡圭先生推荐。也就是说,蔡伟这颗珍珠之所以能最终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偶然间和裘锡圭先生的相知,以及10余年间亦师亦友的关系。
像蔡伟这样的人才,其被发现和举荐仅靠偶然因素或个别“伯乐”的发现,或天上掉馅饼式的垂青,至少说明时下高校在选拔人才上存在极大弊端。“一考定终生”,让一些真正有才的学子们与深造无缘;而招录硕士、博士的众多学府,又无不设置了或高或低的准入门槛;大量的学校在录取人才时,陷入“高分低能”误区恐怕也不是个别。固有的选拔人才体制弊端,已经造成对人才的扼杀。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怀才不遇人士在岁月蹉跎中愁白了头发或垂垂老矣,而没有感受到上苍恩惠的眷顾。
也许有人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不是蔡伟在古文字方面的高深造诣,是不可能被裘锡圭发现和推荐的。话是不假,但不要忘了,算一算我国众多高校建校多少年了,又出现过几个像裘锡圭先生这样的“伯乐”,又有几个大学能像上海复旦大学那样选拔人才做到不拘一格,又总共破格录取过几个类似的仅有高中文化的三轮车夫。
蔡伟被复旦大学拟录取为2009年度博士生,包含着太多太多的偶然和“照顾性”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像蔡伟一样工作之余精研学术的人一定大有人在,他们一定也很想读硕士、博士,但他们却不见得有蔡伟那样的好运。现实生活中,像三轮车夫蔡伟那样的人才很多,但制度未必造就很多发现“蔡伟”们的“裘锡圭”。
编辑: 张晓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