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甬商黄金德:“我相信认真做事会有回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0月31日 09:23   【 】 【打印
0

  两次改革助推企业腾飞

  1996年4月,村办企业由集体企业转为股份制的大幕拉开,最先“尝鲜”的就是鞋厂。此时的黄金德在村民和职工中影响已经很大,要求他担任更重要角色的呼声很高。

  于是,顺乎民意,黄金德从1997年1月起开始担任华星实业总公司(记者注:华星再生橡胶有限公司后改名)总经理。在接下来的3年中,黄金德成为华星实业的承包人,每年向村里上交53万元。

  3年后,黄金德再次迎来重要的转折。企业面临再次改制,这次则是要转为民营,黄金德拍下了企业,但这次在当时被认为是“改制不彻底”。

  “当初我只拍下了企业除土地和厂房之外的资产,也就是说不动产到现在仍归集体,要付租金,现在看来这才是对村集体、村民最负责任的做法”,黄金德坦承,“如果当时全部拍下,作为商人我现在肯定是赚了,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徐福村人,我不希望这样”。而且,即使没有土地和厂房,改革的浪潮已经助推华星实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次改制完成后,黄金德迅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产,仅设备投入就600万元,主导产品再生橡胶年产量也从8000多吨翻番至16000多吨。企业营业收入也随之逐年剧增,1999年为2800万,2004年更是高达2.12亿。

  盈利不错时砍掉生产线

  2002年是华星实业发展中较为关键的一年,直接为2003年销售翻番奠定了基础。这一年,黄金德瞄准了再生橡胶的下游产品———轮胎。也就是这一年,黄金德将企业名称改为了“宁波华星轮胎有限公司”,并使用至今。

  当年2月,华星实业征地120多亩,上马了一个生产摩托车外胎和汽车内胎为主的轮胎项目。“当时一年能销售近80万条轮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不得不承认咱们是个小企业,没品牌、没名气,和大厂家无法抗衡,所以产品走的是低档路线,最贵的一条才卖40多元,销量才那么大”,黄金德告诉记者。

  但到了2007年,在轮胎产业仍然盈利数百万元不错的情况下,黄金德出乎很多人意料,毅然砍掉了生产线,“做不大、没前途,而且属于劳动密集型,1个工人1年才能贡献10万的产值,当时虽然赚钱,但还是要砍掉。”

  听说华星不生产轮胎了,很多经销商都不同意了,仍强烈要求订货。旁边其他一些竞争厂家更是看不懂了。“他们现在可能懂了,但晚了,他们已经破产了。”在黄金德看来,市场最终是会教会你,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比市场看得更早、更远。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