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图片新闻 正文

甬剧 天下第一团,风雨六十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22日 07:24   【 】 【打印
0

  《典妻》

  《两兄弟》

  《亮眼哥》

  甬剧老艺人探讨剧本

  梅花奖盘

  文华大奖

  朱田文/文

  【剧情简介】

  1952年,宁波甬剧团正式成立,到今年已走过整整60年的历程。这60年,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从辉煌到低谷,到如今雄风重振。

  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宁波市甬剧团,她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戏剧性。8代甬剧艺人的努力、奋斗、彷徨、追求、奉献、坚守和梦想,也是一部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的“大戏”———

  幕启:七千年河姆渡文明灿烂,八百里四明山风光迷人。大幕拉开,宁波人以“石骨铁硬”的家乡方言,上演一台台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讴歌正义、忠良、慈孝和纯洁的爱情,鞭挞封建礼教和虚荣伪善、忘恩负义的小人……

  【背景】

  从“马灯班”到“串客戏”,从“宁波滩簧”到“四明文戏”,从“改良甬剧”直到“宁波甬剧”,一个剧种的发源、演变,已走过了近200年的历史。

  甬剧从农村乡镇萌芽,进入宁波城,又随着“宁波帮”的兴起,流行于大上海,曾发展到甬沪两地“双枝并茂”,最后,一枝独秀,一个剧种仅存一个剧团。

  第一幕:宁波人演宁波戏,时代潮推动甬剧

  追寻甬剧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原因,蒋中崎先生在《甬剧发展史述》一书中说,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属于花鼓滩簧声腔。甬剧艺术从萌芽到形成,大致是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所以,甬剧形成初期上演的剧目大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婚姻问题,这在当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甬剧在宁波形成,能在上海得到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剧目适应了城市小市民的社会心理、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

  此外,甬剧非常注重对观众心理的探察和反馈,社会上什么题材吃香,就赶写、赶排、赶演什么戏。甬剧可以演古装戏,也可以演现代戏。所以,各个时期都有观众。

  11岁学甬剧、13岁进剧团并担任多年宁波甬剧团演员、导演的汪莉珍回忆———

  宁波最早的“凤仙剧团”到上海演出了一年,1952年4月回到宁波,同年10月参加省物资交流大会演出。从杭州演出后一个月,徐凤仙和许多老演员离开宁波到上海发展,留下几位老艺人和一些学生辈。这个时候,政府派来指导员,1952年底,在宁波城隍庙挂了一块木头牌子,成立了宁波甬剧团。王文斌任团长,排戏、演戏都在城隍庙大殿里,当时称为郡庙剧场,曾上演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刘胡兰》、《赵一曼》等新戏。

  1953年,宁波甬剧团在城隍庙演《田螺姑娘》,乡下人背着铺盖半夜排队买票,队伍从城隍庙一直排到药行街,长达近百米。可见甬剧非常受群众欢迎。

  1954年,省里派来了专职编剧胡小孩,创作了反映农业合作社的《两兄弟》。7月,《两兄弟》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10月随浙江代表团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观摩演出大会,编剧胡小孩、导演陆声、演员金玉兰均获一等奖。这是甬剧第一次名声大振。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宁波甬剧团排演了《姑娘心里不平静》、《亮眼哥》、《女飞行员》、《一千零一天》、《草原之歌》等新创作的现代戏。

  “文革”年代,甬剧团被解散,演员或转演样板戏,或被分配到其他单位。

  1972年,应宁波观众的要求,恢复甬剧,在文宣队中组建了一支文工队,石松雪、杨佳玲、沃幸康、陈安俐等演员开始排演一些甬剧小戏。1974年,文工队更名为甬剧队,这个时期是宁波甬剧的低谷。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甬剧团重新成立,剧团进入新的发展期。曹定英、杨柳汀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从地区越剧团等单位重新回归甬剧,甬剧团恢复排演了《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经典剧目,还新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啼笑因缘》等戏。

  上世纪80年代,甬剧再次出现了高潮。当时,在天然舞台天天演出,有时一天演两场,分日场、夜场,观众场场爆满。春节期间,甚至一天演四场。汪莉珍说,演出场次这么紧,演员化妆以后,连吃饭都不必下妆,这样连演了一个月。为了购买戏票,许多人半夜排队。

  甬剧团到农村演出,也早有传统。1957年,剧团就到天台、三门、定海、桃花、六横等地演出。演员们挑着铺盖行李,步行10多公里,常常睡在祠庙、小学和村办公室。

  1978年12月,宁波甬剧团赴上海瑞金剧场演出《雷雨》,上海市民也是半夜排队来购买戏票。半个月的演出期间,天天满座。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陈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