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中秋将至 讲讲中秋和月饼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9月18日 07:10   【 】 【打印
0

  苏轼的词尽显中秋“团圆”之意

  李启鑫说,差不多到了宋朝,中秋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节日,并被赋予“团圆”的文化内涵。

  中秋“团圆”的内涵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多亏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传播。他在《水调歌头》中将当时人们对中秋的理解诠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过,那时中秋的重点在于“玩月”,跟月饼还扯不上太多的关系。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过一段极尽奢华的描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

  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已经成节,月饼在哪里?

  苏轼在他的《留别廉守》中曾提到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并没有正式提出“月饼”的叫法。

  “月饼”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南宋。不过,那时的“月饼”还不是只有八月十五那天才能吃到的节庆食品,对于中秋的意义自然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

  月饼和中秋节最终“走到”一起,“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在中秋之际走亲访友,总不能空手去吧,那么月饼是最应景的。”李启鑫说。

  到了明朝,吃月饼渐渐成为中秋节固定的习俗,送月饼的风俗也开始流行起来。

  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沿袭至今,尽管大家并不在乎吃这一口月饼,但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却依旧经久不衰。记者石承承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