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莲桥街:古日湖的时光背影 最江南的人文院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3月09日 07:55   【 】 【打印
0

清代文人倪象占所作的《鄮南杂句》中写道,“天封塔势一城专,地影还同七级穿。西道长街连水直,合尖有个日湖圆”,明确点明了日湖与天封塔、莲桥街的地缘关系。

古日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日湖畔莲桥街一带是宋元明清宁波人的活动中心。“喝着日湖水长大”的一代代名门望族数不胜数。  

宋代的理宗皇帝曾就学湖上;四明望族袁氏家族世居南湖(可能是日湖一段);著名学者胡三省寓居袁家30年,注释《资治通鉴》并窖藏于袁家,使珍籍得以留存。

由此可知,当时宁波城内的日湖包括莲桥街一带,相当繁华。

只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月湖依然烟水迷离,天封塔仍旧伫立城中,而日湖遗址在旧城改造中因年久淤没被填为平地,早在上世纪中期就退出人们的视野。望着遗留在莲桥街与南大路交叉口的“日湖遗址”碑,路人也只能想象旧日风光:湖中有水,水中生莲,莲上架桥。

佛缘  整个东南亚奉宁波观宗寺为祖庭

据上了年纪的老宁波回忆,日湖论面积要远小于城西的月湖,但在当时日湖周边却是宁波寺院道观最为集中的地方,香火旺盛。由于多为宗教建筑,所以这段湖也被人称为放生池。除去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天封寺、鲁班殿、五台寺,至今还保留有“一塔两寺”(天封塔、延庆寺、观宗寺)。“两寺”更因为是佛教天台宗的中心道场而闻名海内外。历史上,许多来自日本、朝鲜的高僧不惜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取经论道。

据文献记载,知名古寺五台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历史上几经圮废,最后一次毁于明代。现存旧址五台庵为清晚期建筑,现迁移到历史街区规划路的西边。所幸,延庆寺虽历经文革劫难,至今犹存。

据身兼资深文保员和江北区佛教协会秘书长的王介堂考证,当时日湖水系纵横,水上有桥,湖中有岛,延庆寺原本和临近的观宗寺四面临水,一起建于日湖的莲心岛上。始建于五代后周的延庆寺,在北宋时成为天台宗的中兴道场。时至今日,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延庆寺,也是浙江省古大殿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

其后,在延庆寺西北角,僧人介然法师开建观宗十六讲堂(也称馆堂,相当于佛学院),这就是观宗寺的前身。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高僧谛闲法师将馆堂独立出来,称“馆中讲寺”。

观宗寺因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佛学院而名闻海内外。

民国时期,觉光、海岳等法师先后到观宗寺学习。觉光、海岳现为香港、台湾佛教界高僧,前者任香港佛教总会会长,后者为台湾佛教会负责人。

“眼下,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遍布观宗寺,但唯有日湖畔观宗寺,被整个东南亚佛教界尊为祖庭。”王介堂自豪地说道。

在《宁波楹联集》中,王介堂用一副充满禅意的对联,来描述日湖畔莲桥街的地貌佛缘:地拥莲心,喜梵刹双雄,水月终归三宝地;天封龙舌,惊浮图一绝,日湖犹映四明天。

因为“一塔两寺”的名声,莲桥老街成为很多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元末书法家吴志淳曾在此以八分书法作千字文,由杨理学刻石以传;明末的“南湖诗社”曾在这里集会,吟诗论文;清康熙初,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黄宗羲在这里开设“证人讲会”,使之成为学术重地。

街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诗意水乡路

莲桥街地块除了莲桥街外,还包括了周边与之相连贯的毛衙街、牌楼巷、五台巷、塔前街、白龙巷、小沙泥街等数条小街小巷,这些地名很有诗情画意。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斑驳的石板路、马头墙与出墙来的垂桠缠绵,一条条承载着几辈人记忆的弄堂小巷,有烟火熏出来的深深岁月痕迹,他们见证城市的兴盛与沧桑,潜藏着数不尽的故事与传奇。

莲桥街,地处宁波中心城区天封塔南及旧时日湖的西南侧。东起狮子街,西至解放南路。窄处2米,宽处4米。日湖湮没之前,有荷叶田田、古塔倒影婆娑之美景。《鄞县通志》载:“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横河头。”可以想象它当年之窄,是一条连“巷”也称不上的小路。到光绪《鄞县志》,则称三角地横街之一。老街两边挨挨挤挤的全是老宅人家,白墙黛瓦,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大户人家,庭院深深,马头墙一重又一重,仿佛明清古风近在咫尺,伸手可及。水畔高低错落的屋檐,如烟雨长廊,似梦幻水乡。

毛衙街,故名。南起莲桥街,北至大沙泥街。全长350米,宽2.5~3.5米。《鄞县通志》载:“毛衙街,旧名毛家。”因明初毛指挥使建衙于此而得名。

毛家巷,故名。东起五台巷,西至毛衙街。长96米,宽4.4米。巷侧为居民住宅。《鄞县通志》载:“毛家巷,旧名毛家衕。”光绪《鄞县志》称大夫巷。旧明居户多毛姓。

塔前街,故名。东起毛衙街道,西至开明街。长153米,宽3米。据载:“塔前街,旧名天封寺前。”民国24年(1935年)改建成马路。以其在天封塔前而得名。

与塔前街南北连接的塔影巷,旧名天封寺衕、天封寺前。旧时,巷北濒临小河,天封塔影,映入水中,清晰可见,塔影巷名由此得来。

小沙泥街,东起狮子街,向西转北大沙泥街。全长423米,宽3~8米。为大沙泥街之派生地名。民国18年(1929年)填塞自青龙桥起至嘉佑桥止之河道拓宽街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沙泥巷并入。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