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镇海 正文

镇海龙窑的千年遗韵 三圣殿水库青瓷遗址探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3月14日 09:22   【 】 【打印
0

镇海龙窑的千年遗韵

目前发现的最大直径匣钵。

镇海龙窑的千年遗韵

窑址边的黄泥坡。

工艺有独到之处  普遍使用匣钵

三圣殿水库龙窑的产品工艺比较考究,其重点,是普遍使用匣钵。

所谓匣钵,是用耐火泥料制成的各种规格圆钵,经高温焙烧而成。它是装烧瓷器的重要窑具之一,各种瓷坯,先装入匣钵,才送进窑炉焙烧。三圣殿水库龙窑匣钵外形很像酒瓮盖。

早期龙窑生产不使用匣钵。当时为提高出窑产品数量,将毛坯碗一个个直接叠放上去,用泥点进行间隔。待高温火焰燃烧过后,轻轻一敲,泥点自然脱落。

龙窑的烧制火焰温度可达1200℃以上,烧制过程中,灰尘、砂砾会粘到瓷器表面,影响质量。因此,工匠发明了匣钵。

目前在三圣殿水库龙窑窑址发现的最大匣钵直径为24厘米,一般直径小于20厘米,也有极少数10厘米左右的,说明用匣钵烧制的器形较多。现场遗留匣钵多为通体灰黑色,或块状灰黑色。有一个匣钵直接与碗底连在一起,中间隔了个垫圈。专家说,这清晰地展示了当时的生产工艺。

翻看匣钵,上面叠加痕迹十分明显。这印证了生产幢叠法。

生产幢叠法是这样的,一件产品需要一只匣钵。将十几件产品利用匣钵重叠起来,可以提升生产数量。从表面上看,使用匣钵占据窑内位置。实际上,它不但提高了工艺,还保证了质量。因为匣钵都是一对一使用的,它避免灰尘颗粒和烟雾影响产品质量,更有效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失误。

有了匣钵的保护,窑火温度高一点也不怕了,成品率大大增加。

除了匣钵,三圣殿水库龙窑对垫圈的使用也很讲究。

垫圈是一个圆环小瓷圈,一般直径两三厘米。它的上面有四个清晰的间隔点,作用是防止瓷器的圈足与匣钵的粘连。在瓷器制作过程中,垫圈放在碗底,对准圈足后再放到匣钵里,保证了产品的完整性。

三圣殿水库龙窑工艺,衔接了小洞岙唐代青瓷窑的工艺。小洞岙唐代青瓷窑位于九龙湖镇汶溪村小洞岙自然村山坡上,1979年5月勘探,发现有粘积窑具和红砖,及烧得发紫的窑壁。器具中有碗、盘、碟、盒、罐等,是唐中晚期的产品。瓷质硬而细腻,釉厚均匀,纹饰精美。

小洞岙唐代青瓷窑也使用匣钵,但远不如三圣殿水库龙窑那般数量众多。形状也与后者有区别,小洞岙匣钵基本为平底,三圣殿匣钵底部凹陷。且小洞岙窑址外碎瓷片较多,即产生废弃瓷品较多,这说明当时刚开始使用匣钵,

反观三圣殿水库龙窑,物品残迹多为匣钵,少瓷片,说明出窑瓷品成品率较高。

专家认为,三圣殿水库窑址的历史价值在于,反映了此地具备娴熟生产青瓷的能力,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它延续了小洞岙窑址生产工艺的流程,并有所提高。

稿源: 镇海新闻网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