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沪甬两地专家共叙双城情缘 从宋代起宁波人就开始“跑码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29 15:40:3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这张照片中间的那个人是我父亲,他手里抱着的小孩就是我……”昨天上午,“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特别展览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展,81岁高龄的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帮人士陈贤本之女陈珊妹意外发现展出的一张照片是1933年父亲抱着她与她的3个兄长在当时位于上海的中国统一呢绒厂大门口的合影,看着照片上还是婴儿的自己依偎在父亲怀里,满头白发的她感慨万千。

宋代时宁波人已开始“跑码头”

此次展出的近百件实物为上海市博物馆和宁波帮博物馆的馆藏,展现了宁波帮在近代上海社会发展变迁中的角色与地位,也显示了宁波与上海这两座城市间的特殊情缘。

“宁波有句老话叫‘走过三江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事实上,从宋代开始,宁波人就开始‘跑码头’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看来,宁波与上海的情缘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宋元时期,全国设有7个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其中的两个设在上海和宁波,而且两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那时两地之间就有不少贸易往来,有不少敢闯敢拼的宁波人开始到上海谋生。“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上海崛起时,会有那么多的宁波人有远见地到上海谋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30年代在沪宁波人超百万

近代旅沪的宁波人究竟有多少?此次特别展给出了答案:清末民初时期,到上海经商的宁波人就不下数十万。到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宁波人已增至100多万,占到上海市人口的五分之一。据1936年编印的《上海工商人名录》记述,上海工商界1836人中,宁波籍商人有453人,占四分之一。

多少年来,除了严信厚、朱葆三、叶澄衷等宁波帮代表人物为人们所熟知,那些曾在上海奋斗的成千上万的宁波人的故事大多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而昨天首发的由上海大学教授、宁波帮研究学者李瑊历时数年编撰完成的《近代上海甬籍名人实录》,则记录了1900多位看似寂寂无名、实则贡献宏富的宁波人的生平事迹。陈珊妹的父亲陈贤本就是其中一位。出生于1899年的陈贤本是国货骆驼绒的发明者,曾创办了先达骆绒厂、胜达骆绒厂、统一厂等。陈珊妹回忆说,其父在家乡鄞县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不能继续求学,之后就到上海谋生。在上海,他一边工作,一边读初中,后认识了一个瑞士的工程师,学习了呢绒技术,自己研究发明了生产骆驼绒的机器。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贤本又投身于抵制日货等抗日救国行动中。

从父亲的身上,陈珊妹对宁波帮精神有了自己的感悟,而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她,出生于上海的她“在思想深处,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宁波人”。

还有很多宁波帮史料不为人知

“宁波帮对上海发展的推动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而是在慈善、教育、文化、体育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岚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宁波人能在上海立住脚,而且历经潮起潮落,至今仍被视为楷模的原因所在。”张岚举例说,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的虞洽卿就在上海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上海有一条‘虞洽卿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除了热衷慈善,宁波帮人士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近代京剧在上海的大发展,离不开这些实业家在背后的支持。”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宁波大学教授孙善根的赞同。孙善根说,在上海的宁波帮捐资兴学、赞助医疗、筑桥修路等善举数不胜数,只是“很多(关于宁波帮的)史料文献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图书馆中,没有为更多的人所知。”

张岚认为,宁波帮的故事对于当今的人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宁波帮,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让大家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从而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记者 金晓 通讯员 康京京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