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浙东文化源头”桃源书院:千年学府 今日重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0-16 08:38:4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千年学府 今日重辉

千年学府 今日重辉

书院门楼

千年学府 今日重辉

聆听国学课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数千年的海商文化、440多年的藏书楼天一阁等,都让宁波市民引以为傲。然而,你要是问上一句:宁波(浙东)文脉源自何处?多数宁波人可能一时语塞,无从回答。

如今,这种现象将彻底改变。在鄞州区横街镇四明山居旅游度假村的山巅之上,一座承载宁波千年文化发展历史的地标性建筑已拔地而起,它向世人昭示:“这里是浙东文化的源头!”———它就是千年学府“桃源书院”。

叔侄相继办教育 桃源乡里书院兴

根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桃源乡人臧麟炳、杜璋吉编纂的《桃源乡志》及全祖望撰的《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记载,桃源书院建于北宋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其前身为王致的旧宅“酌古堂”,位于桃源乡的“泥峙堰下,陶家埠东。”其地理位置应在今日鄞州区横街镇的林村一带。此处古为鄞西桃源乡,以全国三个“千年桃源”传说发源地之一而闻名,另两处“桃源”为湖南的常德和浙江的天台,鄞西桃源乡之名延续有1400年。

古时的桃源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到春天,桃花盛开,与青山碧水相映,美不胜收。林塘绿雨、盘石乔松、碧潭印月、流花春涨、关山霁雪、仙谷朝阳、剑峡猿声、古寺晚钟、花源深竹、姑射白云,这是历史上的“桃源十景”。“地广而景奇,钟灵而毓秀”,“土地钟灵,科第叠出,而书香比屋,不无可望于后人者乎?”《桃源乡志》上的这些记载,酷似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仙境。

桃源书院的出现和繁荣,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唐代时,四明文风寥寥,文坛总体呈不开化状态。仅以诗人为例,明州有记载的诗人仅6位,在浙江10个州中居倒数第三。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中央政权日益巩固,教育事业开始受到重视。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宰相,建议兴学办校,为仁宗采纳,于庆历四年(1044年)下诏各州县设立学院,“并由本道使者选属部官为教授,或再聘请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宁波率先恢复“即庙建学”的传统,将孔庙与建学结合,并确立官学以“儒学”为主的格局,教育面貌为之一变。

在明州真正将教育落到实处,并给予崇高地位的,首推王安石。王安石于庆历七年(1047年)任鄞县知县,他提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认为“教化可以美风俗”。他兴学校,举贤才,创办了鄞县第一所县学,并邀请隐居草野的两位学者为师。正是由于王安石这位地方官员的率先尊师重教,推动了明州兴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学者称赞王安石“在鄞仅千日,影响一千年”。

这一时期,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民间蓬勃兴起。最突出的当为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位学者,他们曾“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宗之”(《光绪鄞县志·楼钥、王说传》),首开讲学之风,以私学师表一方,为民间所认同,后人称为“庆历五先生”。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传播经典、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文人学子、名流学者读书或讲经论道之所,也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四大书院。而在两宋期间,浙东最著名的当为“桃源书院”。王安石和“庆历五先生”均在该书院讲过学。

桃源书院与岳麓书院几乎处于同一时代,最早创始者为“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致。王致,字若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他举家隐居在鄞西桃源溪深处的庄家溪,在山岙中安贫乐道。他将旧宅“酌古堂”改建为书院,用于教授学子。他办学的时间,竟早于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数十年,这里堪称宁波教育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自此山岙间书声琅琅,人才辈出。范仲淹任明州知州时,就力荐王致为“明州教官”,认为他在“道演、经术、文化、德业,著闻有素,而安贫乐道,称为模范之官,必有纪纲之效特补本州教官。”但王致推辞。后朝廷又授他秘书省校书郎,他仍推辞不受。而此时王致家境并不富裕,“其妻收遗秉,子拾堕樵,亦浩然无闷,乡人莫不高之”。尽管妻子下田拾稻穗,儿子上山砍柴,他都坦然处之,仍矢志教育。王致教授乡里45年,70岁卒,后人称为“鄞江先生”。王安石为其写墓志:“四明士大夫立言以垂后世者,自先生始”。

王致的继任者是他的侄子王说(1010年-1085年),字应求。他将“酌古堂”改建为“桃源书院”,这是北宋明州唯一一所有“书院”之名的教育场所,继续讲学30多年。王说与其叔父一样,虽然清贫,但痴心于教育。“世守清介,无田以耕,无桑麻以衣,而怡然自得,所置廩田,惟以养从遊之士而已”。他继承王致遗风,继续桃源书院的教育风格,把书院发扬光大,成为浙东地区的“高等学府”,众多氏族弟子受惠不浅。“间从游问道者,生慕景附?人因号为‘小邹鲁’”(《桃源乡志》)。王说卒后葬于鄞西青龙山,后人称为“桃源先生”。朝廷“赠银青禄大夫爵,赐紫金鱼袋。”

 [1] [2] 下一页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