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宁海 正文

前童元宵行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0-20 10:45:24   稿源: 宁海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五年申遗今朝成

三、

如今,前童元宵行会声名在外,影响力一年胜过一年,甚至于“鱼跃龙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离不开一群人的付出和努力——前童镇文化站站长蒋善学和他的非遗保护小组。

听蒋善学提起,他和前童行会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的元宵节。那时他刚调到前童任职不久,对行会也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从未与它谋面。偶然间,他在翻阅《前童古村落》一书中看到了描述行会的文章《火树银花不夜天》,短短数千字却引起了蒋善学极大的兴趣。“从文章里,我读到了行会在白天的壮观和在晚上的绚烂,所以我想亲眼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引来那么多人观赏。”于是,他找到了当时的前童村总支书记童岳军。童岳军说:“你跟着我走,你就知道了!”

蒋善学亦步亦趋地跟着行会队伍,那时一个想法在他心里慢慢成形:既然行会那么独树一帜,那何不好好地挖掘,让它成为前童的一个“代名词”?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将元宵行会的保护、传承、利用纳入到前童镇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把保护发展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计划每年投入近100万元用于活动开展、传承人保障、队伍建设、保护基地建设维修、奖励资金等。此外,前童村党总支也建立民间艺术(前童元宵行会)基金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为行会提供了经费保障。

很快,第一个机会来了!2008年,蒋善学接到了来自省文化厅关于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件,他认为这是提升行会内涵和扩大影响力的一次契机。但让蒋善学发愁的是对于行会的资料,他只能找到只言片语,行会的内涵、特征、价值、管理和保护计划等等,基本都是空白。尽管如此,蒋善学并不想就那么轻易放弃。

没有资料,那就自己写;没有经验,那就多问多学。那段时间,蒋善学几乎天天都上山下地,寻找熟悉行会程序和行会历史的童氏族人,晚上则整理和撰写材料。但这过程并不顺利,他说:“我找了很多年长的前童人,但都不能完整地说出行会的内容,只有零星几句。”不能全面地了解行会就不能还原它的全貌,这让蒋善学很着急。

不过,幸运的是,在走访中他结识了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书记童全灿。听到蒋善学想要重新挖掘整理前童行会的打算,两人一拍即合。童全灿把父辈口口相传的关于行会的历史典故以及他从小参加行会的经历一股脑地告诉蒋善学,还拿出了族谱由他查阅。

在童全灿的引荐下,蒋善学认识了更多和童全灿一样,矢志保护自然和历史馈赠的人。原来,早在1998年,经宁海县文物办批准,前童村成立了“文物保护利用办公室”,文保队伍也已从最初的15人增加到40人。

在这群人的帮助下,蒋善学更深地触碰了行会,他们还根据族人口述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为每一杠鼓亭、抬阁、秋千起了名字:公忠亭、德操亭、尺木亭、书院阁……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理,终于完成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童全灿推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次年7月,省文化厅批准了前童行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9月,童全灿获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此,前童行会获得了它的首项荣誉,也正式拥有了它的“发言人”。

而这并没有让蒋善学满足。在他更多地与行会接触时,也得到了更多的惊喜:“听了很多人讲,翻了很多资料,发现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等我去了解。”这让他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蒋善学看来,前童行会是藏在深闺的明珠,拥有着足够让人们和时间铭记的文化价值。于是,在2009年9月,蒋善学向县文广局递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书。而前童镇党委、政府和它的文化团队则开始了长达5年的申遗之路。

他们为这次申遗做的第一个准备是:建造鼓亭馆。

2009年下半年,前童镇拟建一个陈列馆,将鼓亭、抬阁、秋千集中保护和展示,但遭到了童氏各房族的反对。“把鼓亭交出去,那还会是属于我们的吗?”行会道具的所有权问题是他们最大的担忧。经过几次解释协商,镇领导承诺道具所有权不变,并支付每一杠鼓亭、抬阁、秋千5000元/年的费用。最终,童氏族人同意将行会道具统一管理和展示。2010年11月,鼓亭馆正式开馆,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鼓亭、抬阁主题馆,也是前童行会的文化精髓所在地。

在建造鼓亭馆期间,蒋善学对行会的挖掘工作也没有放松,为行会出书的念头更是一直在他的脑海中盘旋。他说:“关于行会的文章大多短篇幅,很多鲜为人知的典故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所以我就想出一本能全方位展现行会的书籍。”

说干就干,从行会的起源、演变到发展,从行会形成的自然环境到文化环境,从行会的组成队伍到鼓亭与童氏家族的渊源关系,蒋善学一块一块搜集资料,一点一点汇总梳理,最后成功出版长达34万字的《前童行会》一书。

不仅如此,行会中即将失传的舞蹈“碾后街”和当地民间音乐“工尺调”,在蒋善学、童全灿、童富铎、童相校等人的努力下,重新恢复、记录、演奏;行会的整个过程也被专门拍摄、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广泛宣传推广。

尽管如此,前童行会在申遗路上也曾陷入尴尬的境地。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蒋善学称其为“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在第一次申报国家级非遗时,我们就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文件上的要求来做,都是以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没有专家指导,没有前人经验,前童行会的申报材料在审批过程中屡屡碰壁。“评委会反馈的意见,除了我们制作的申报材料不够精良,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参加过行会,不够了解行会的真实面貌。”蒋善学在找到症结后,邀请了国家、省、市非遗中心的专家前来前童考察,亲身参与元宵行会活动。

没让蒋善学失望,前童元宵行会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民间文艺理论家刘魁立跟着行会队伍走了全程,颇受震撼:“行会场面波澜壮阔,为什么前童百姓能凝聚到一起义务开展这个活动?是信仰!”得知蒋善学正在编写《前童行会》,刘魁立还答应为这本书写序言。

作为前童的一个品牌项目,前童行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展,创新表演形式,引来中央电视台、中新网、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竞相报道。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前童镇仅行会这一活动被先后评为浙江省春节特色文化地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再次申报国家级非遗累积力量。

2013年,前童元宵行会进行第二次申报,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得到各级专家评委的认可,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员。

500年的历史变迁见证着前童元宵行会的“从一而终”;5年的申遗之路展现了前童元宵行会的坚韧与突破。而这还不是它的终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