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对沉船标签进行核对。记者 许天长 摄
中国宁波网讯(宁波晚报记者 金晓) 今年6月份在慈溪潮塘江发现的元代沉船有了新居。昨天下午,记者赶到沉船的新居———慈溪市博物馆,在该馆门口的广场上,看到了像一根庞大铁柱子的套厢,而沉船就躺在这个为它量身定做的套厢中。“光做这个套厢,就用了个把月的时间”,“移运沉船那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2点才结束,”在慈溪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宏鸣看来,沉船的“搬家”过程虽然繁复,但让沉船得到了完整的原样保护,很值得。
这艘沉船是今年6月,在慈溪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施工现场被无意间发现的,距今约有650年的历史。古沉船船体残骸长19.5米,宽5米,型深约2米,考古专家初步推测整船全长应该在23米到28米之间,是一艘尖头方尾运输货船,具有典型的浙船特征。
整艘沉船除了首尾残损外,其余保存情况较好。在沉船的右舷,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双层甲板。沉船里的龙泉窑青瓷碗、高足杯,酱釉瓷瓶、罐和陶缸残件也同时出土。
潮塘江沉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而且其保存的双层甲板,在国内已发掘的古沉船中也是首次被发现,弥补了文献不能证实的缺憾,同时对研究我国四大名船之一的浙船的历史也提供了一个实物例证。
经过1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后,将沉船整体迁移至慈溪市博物馆进行更细致和长久的保护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相比将船体分解后迁移,整体迁移难度更大。“为了尽可能地保持沉船的原貌,我们制作了这个套厢,光做这个套厢,就用了个把月的时间”。徐宏鸣说,套厢是为沉船“量身定做”,“里面是钢结构的框架,外面则是由树脂和玻璃钢等材料包裹而成,”“这个套厢与沉船可以说是完全贴合的,就像给沉船穿上了一件盔甲”。此外,为了让沉船顺利迁移,还实施了保护区域降水与围护、船体加固和防霉杀菌处理、龙门架制作与船体纠偏提升、船体底部淤泥处理等工程。
11月14日是沉船“搬家”的日子,沉船被整体起重吊装移动运输至慈溪市博物馆。从沉船的发现地到慈溪市博物馆路不远,这段距离对于迁移工作来说却并不近。“移运沉船那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到下午2点才结束,”徐宏鸣说。当天的迁移工作很顺利,到了慈溪市博物馆后,沉船被套厢保护着安置在了博物馆门口的广场上。
昨天,记者在现场发现,套厢将整个沉船完整地包裹其中,奇怪的是整个套厢顶部没有封口和遮挡,对此慈溪市博物馆馆员黄松松介绍说:“顶上(的口子)是特意留着的。”在后续的保护工程中,套厢将充当“容器”的作用,“比如对沉船喷洒药水进行清洗等,都能起到帮助”。
对于沉船整体的后续保护工作,徐宏鸣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邀请国内的专家,对沉船的保护工作以及今后长远的保护工作,进行研讨。”同时,“准备在广场上搭建一个钢结构的大棚,在大棚内对沉船开展脱盐、脱水、加固、防腐防霉等后续保护处理,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四五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