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声议事厅”讨论现场。 (李超 摄)
把“微网格”“微平台”“微项目”细化,从细微之处着手,激活社会自治能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这是江东立足区域特点和群众需求,探索出的“微治理”创新模式。
微网格:“责任田”向楼栋渗透
江东2012年开始推进网格化管理建设,把全区7个街道、74个社区划分为543个网格,将基层治理向居民小组、楼栋渗透延伸。
网格化建设中,每个网格确定一名居委会干部作为网格长,配齐街道联片干部、社区民警、职能部门联络员、法治促进员、法律顾问及居民小组长,把管理力量像落棋子一样分散到网格中。
网格员深入各自“网格责任田”,在一年内遍访网格内全部居民,实现人口数量清、人员构成清、从业结构清、重点对象清及群众诉求清。
今年上半年,江东各级网格员共参与网格巡查17000余人次,提供各类民生服务3918人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21起,调处成功率在98%以上。
微平台:社区大小事居民商量着办
“1月份,解决破墙开店问题;2月份,改造社区理发室……”在江东区潜龙社区有个评议栏,每月10日,“小巷公议会”新一期讨论内容都会在此公示,一个个困扰居民的难题得以解决。
潜龙社区是个无物业公司的老小区。为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2009年起,社区创新居民自治模式———“小巷公议会”,邀请8位德高望重的居民长期担任议事员,每月定期召集居民代表,讨论社区问题,集思广益找对策。
江东还涌现了“圆桌听证会”“鹤声议事厅”“股东议事厅”等一大批以居民为主体的“议事”“参事”平台,为居民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便利,激发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活力。
在社区建设中,居委会不再像以往一样唱独角戏,破解社区难题的方法越来越多。去年,江东区华侨城社区碧华阁、明珠阁两幢高层的6部电梯需要更换,这两幢高层没有物业专项维修资金,通过现有体制收缴这笔资金很困难,高达258万元的电梯更换费用由谁出,又该怎么出?社区通过搭建“社情圆桌会”平台,引导业主协商自治,这一群众自治模式使业主们统一思想,自筹156万元更换电梯,同时根据政策争取到一定的政府补贴,使得电梯成功更换。
微项目: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
江东区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和项目化管理的方式,由邻里中心引领社区社会组织自主承接或开发实施各类服务公益“微项目”,通过整合与集约配置社会资源,推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满足社会各方尤其是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以公益晾衣架“微项目”为例,它的出现,让很多老小区居民摆脱了“晒衣难”的困扰。早在2012年,曙光社区实施晾衣架“微项目”,辖区共建企业公益出资5万元,首批安装完成公共晾衣架67个,在随后几年里,又陆续引进社会资金近45万元,万户居民因此受益。
江东区还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微项目”,推出“老小区楼道亮灯”“公共绿地认养认管”“河道水质提升”“四点钟学校”“居家养老”等“微项目”,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
截至目前,江东区邻里中心对接了涉及养老服务、社区矫正、便民服务、低碳环保等19个公益项目,并获得27.6万元经费支持。以往一些社区居民有某种服务需求,但苦于本社区没有提供这种服务的社会组织;一些社会组织想为居民提供某种服务,但苦于找不到服务对象;一些企业想出钱支持公益事业,但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开展公益“微项目”,实现邻里中心的对接,恰好同时满足了三方的需求。□江东记者站 张绘微 杨磊 记 者 王 博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