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张子琪 实习生陈诺
跨越8000多年,井头山遗址揭开神秘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8000年前的东南沿海先民如何生活?让人好奇。从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大量贝壳、贝器、木器、陶器,我们撬开了“冰山一角”,一窥8000年前先民们的日常生活。
但这些最早的宁波先民住在哪里,住在什么样的建筑里?在很多人心头,是个暂未解答的疑问。
为此,记者采访了考古专家,以期寻找答案。
“因为发掘区域有限,本次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没有发掘到建筑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头山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国平说,“关于建筑遗迹,从目前考古发掘范围看,没有该村落的居住遗迹的一点线索,有点遗憾。”
考古专家们估算,井头山遗址约有1万多平方米,目前仅正式发掘了700多平方米,相当于只发掘了约百分之七,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日后发掘发现。
对于当时房屋建筑遗迹的发现,孙国平满怀期待。
“我们推测,该村落的居住房屋应该是位于如今井头山遗址考古工地大门口停车区域水泥地面的下方。”他根据古代地理环境和已发掘区域推测,先民的居住区可能是在井头山遗址发掘区域西北不远处。
考古专家们推测,井头山地区先民们的居住地,可能是在当时的废物堆积处附近的小山坡上,距离山脚处10米至20米的距离,距地面约6米的地下。
可以想象一下,井头山先民住在小山坡高处,背靠森林,面朝大海,在海边看日出日落,平日里将吃剩下的贝壳等“垃圾”倾倒在小山坡山脚较低的位置。除了近海作业,还能划船出海到东边大海里捕捞。
那时的先民住的房子推测是怎么样呢?
孙国平介绍,根据当时的木器加工技术以及生态环境判断,井头山遗址的建筑可能也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也会有简单的榫卯结构,“在当时,出现干栏式建筑应该是比较正常的。”
这次的井头山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销钉木器,显示具有类似的榫卯结构,且出现了最早的木钉子,这个技术特征上表现出了很大的超前性。
“目前只能说,有望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出现提早到井头山时期。”孙国平说,但是考古发现具有局限性,相关的证据还不是非常充分。而干栏式建筑的源头,还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井头山遗址中,干栏式建筑的技术表现,在实物材料上来看,还比较少。
(干栏式建筑仿建)
40多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出土的木构建筑遗迹,是多幢干栏式的建筑——底层架空带有前廊过道的长屋。它沿小山坡呈扇形分布,约有数间,用一排排桩木打入土中作为屋基。
长脊、短檐、高床,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是它的风格特色。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屋架中的梁、枋、柱、檩等许多木构件,很多是用榫卯联结,屋顶则是采用席箔等物盖在椽上而成。
而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多年的井头山遗址的建筑结构到底如何?还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考证。
“如果不久以后在井头山遗址可以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我们很可能在附近有针对性地探索。”孙国平说。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