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在社区里享受闲暇时光,与老邻居聊天。通讯员供图
截至2021年6月底,我市常住老年人达170.26万人。“银发浪潮”来袭,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已成为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
很多老人需要专业的照护,但并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去养老院,居家养老因此成为大部分老人的首选。为更好地服务老人,我市推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创新服务模式,老人不用离开熟悉的居住地,既化解了居家养老的不足和不便,也大大减轻了子女的陪护压力。
在家门口养老
“儿子早上6点就来看过我了,每天来两三趟看我们。”84岁的许桂兰,现在和老伴都住在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柏长者照护之家),60多岁的儿子就住在隔壁一幢楼,她透过家里的窗户向外看,就能看到儿子家。
一年前,许桂兰还没有住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而是一人在家住,一次因低血糖昏迷不醒,过了大半天才被人发现,家人就再也不放心许桂兰一人在家了。于是,她和老伴一样,“全托”住进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照料起居,三餐更规律,比在家时还胖了。”许桂兰说。
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鄞州区民安路中兴社区内,中兴社区60岁以上的常住老人有1000多名,且周边还有多个老小区,养老需求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东柳街道于2018年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小柏家护”,专门为老人提供“全托”“日托”服务。
记者在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里面有中医理疗室、康复训练大厅、活动大厅、餐厅、适老化的卫生间和助浴间、亲子阅读室、图书馆、乒乓球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像许桂兰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身体尚可,不想离开熟悉的社区和人际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专业的养老机构,就近解决了他们的养老难题。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扩大养老工作覆盖面,建立健全老年助餐配餐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他们既实现了在家门口养老,又能为忙于工作、同样年迈的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针对不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东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我年纪大了,儿女工作很忙,聚少离多,但是在这里,有人和我一起唱歌、打牌、做手工,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90岁的马凤丹开心地说。
高山海岛也能“享老”
因养老服务模式改变晚年生活的,不只是城市社区里的老人,在海拔350米的宁海县黄坛乡榧坑村,老人也能在家门口的养老中心“享老”。
“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很多老人,现在家门口也有了养老院,我们的晚年生活更舒适了。”75岁的胡散云住在榧坑村,最近,他每天都会约上邻居去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活动。胡散云说,村里有150多名七八十岁的独居老人,现在,他们吃饭、康复的问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了。
宁海强蛟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于去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大大解决了附近农村居家养老的吃饭问题。
“岁数大了,买菜做饭成了麻烦事,现在吃饭不用发愁,饭点到养老中心就行。”80岁的金崔丹对食堂的饭菜很满意。
据了解,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进行后期运营,为强蛟4000余名老人提供服务,中心内还有心理咨询室、活动室、书画室、康复中心、助浴室、食堂等,为“匹配”当地茁壮发展的广场舞老年群体,还特设了整面玻璃墙的舞蹈房。
目前,我市根据农村地域分布和经济条件、老人实际需求和老人数量等实际情况,因村制宜,统筹建设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日间照料中心,发展形成“日间照料、集中供养”、家院互融、综合养老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起便捷高效、多样可选、基本覆盖的“20分钟农村养老服务圈”。目前,我市建有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82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居家养老设施全覆盖。 宁波晚报记者 林微微 通讯员 潘迪 林奕青
-延伸阅读
按照“床位跟着老人走、服务围着老人转”的要求,2018年起,我市在居家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建设了63家嵌入式老年护理照料中心,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日夜托养、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
今年起,我市还将利用3年时间在中心城区老年人高密度地段建设30个2000平方米以上、20张以上全托床位的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康养等八大应用场景,具备16项基础服务功能,帮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康养服务。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