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我不是‘黄牛’、医托!” 95后陪诊师想做你的“临时家人”
2023-08-23 13:2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俞越 黄国飚 通讯员陈妤涵

挂号、候诊、取药、订餐……早上7点开始,24岁的周瞭就在医院里跑前跑后忙起来。

8月11日,暑气正盛。当天他要陪患者李先生(化名)做一个眼科手术。

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里,周瞭除了倾听、记录医生对病情的诊断,还会随时耐心安抚李先生的情绪。

“虽然是小手术,但是医院明确要求必须有人陪同,现在大家都忙,能用钱解决的就不要再麻烦朋友了。”孤身在宁波奋斗的李先生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到了周瞭,接触下来觉得小伙子很真诚、细致。

手术后,周瞭向医生详细询问了用药、饮食、复查等注意事项,一一记录,整理成文档告知李先生。

半天4小时服务199元,全天8小时服务299元。当天从早上等候到术后出院,其实早已超过了原定的4小时服务时间,但是周瞭还是只收了谈好的费用,“超出点时间很正常,医院里很多情况不可控,我能多帮一点是一点。”

当陪诊师,其实不是周瞭的“突发奇想”。2023年4月,酝酿了两个月的他才正式“上岗”。

周瞭是95后,大学毕业后在宁波从事程序员工作,月收入稳定在近万元。因为长期坐班熬夜,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之后停薪留职经常出入医院治疗。

对就医流程不了解、检查报告等待时间较久……“来医院次数多了,经常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一个人不舒服还得跑上跑下,加上现在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对智能化操作不熟悉,我觉得陪诊服务的市场需求很大。”周瞭通过切身体会分析道。

虽然“北上广”已经出现了陪诊师团队,但是宁波还鲜有人做这一行。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同行,没有客源怎么办?

在医院参加志愿服务

周瞭首先报名参加了医院的志愿者,每周一到两次志愿服务,除了可以了解各种就医流程外,还能接触到患者,向他们普及陪诊师这一新行当。同时,他也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发布陪诊信息。

“最初一个多月都没有人搭理,家人也反对,认为我不该放弃稳定工作。但我相信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大的需求,能够帮助很多人!”没有订单的时候,周瞭就把时间用来跑医院,关注各大医院的最新动态,熟悉医院的布局,收集每个医院的重点科室和医生专长,了解医保政策相关细则。他的手机里有个陪诊备忘录,满满记录着医院和陪诊患者的信息,有了新变化随时补充更新。

周瞭的陪诊备忘录

“他们不是病人、不是客户,是我的朋友,我也更希望成为他们的‘临时家属’。患者有时不愿意跟家属说的心里话,反而会和陪诊师分享。”周瞭说,等待过程中,他会聊聊生活方面的事情,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现在,他正在学习心理知识,努力当好一名心理疏导师。“我希望通过陪诊短暂的相处,对患者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走出医院能卸下心理包袱,那我们的陪诊就是成功的。”

在医院待久了,见过形形色色的病患和各种心酸场景,虽然年纪轻轻,周瞭却感触颇深:“没有身体健康,梦想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和健康相比,什么困难、挫折都不算问题,我们必须要坚强。”

即便现在接单不算多,周瞭表示,自己还是会坚定地走下去,做一名让人感到温暖的陪诊师。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我不是‘黄牛’、医托!” 95后陪诊师想做你的“临时家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8-23 13:28:00

中国宁波网记者俞越 黄国飚 通讯员陈妤涵

挂号、候诊、取药、订餐……早上7点开始,24岁的周瞭就在医院里跑前跑后忙起来。

8月11日,暑气正盛。当天他要陪患者李先生(化名)做一个眼科手术。

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里,周瞭除了倾听、记录医生对病情的诊断,还会随时耐心安抚李先生的情绪。

“虽然是小手术,但是医院明确要求必须有人陪同,现在大家都忙,能用钱解决的就不要再麻烦朋友了。”孤身在宁波奋斗的李先生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到了周瞭,接触下来觉得小伙子很真诚、细致。

手术后,周瞭向医生详细询问了用药、饮食、复查等注意事项,一一记录,整理成文档告知李先生。

半天4小时服务199元,全天8小时服务299元。当天从早上等候到术后出院,其实早已超过了原定的4小时服务时间,但是周瞭还是只收了谈好的费用,“超出点时间很正常,医院里很多情况不可控,我能多帮一点是一点。”

当陪诊师,其实不是周瞭的“突发奇想”。2023年4月,酝酿了两个月的他才正式“上岗”。

周瞭是95后,大学毕业后在宁波从事程序员工作,月收入稳定在近万元。因为长期坐班熬夜,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之后停薪留职经常出入医院治疗。

对就医流程不了解、检查报告等待时间较久……“来医院次数多了,经常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一个人不舒服还得跑上跑下,加上现在不少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对智能化操作不熟悉,我觉得陪诊服务的市场需求很大。”周瞭通过切身体会分析道。

虽然“北上广”已经出现了陪诊师团队,但是宁波还鲜有人做这一行。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同行,没有客源怎么办?

在医院参加志愿服务

周瞭首先报名参加了医院的志愿者,每周一到两次志愿服务,除了可以了解各种就医流程外,还能接触到患者,向他们普及陪诊师这一新行当。同时,他也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发布陪诊信息。

“最初一个多月都没有人搭理,家人也反对,认为我不该放弃稳定工作。但我相信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大的需求,能够帮助很多人!”没有订单的时候,周瞭就把时间用来跑医院,关注各大医院的最新动态,熟悉医院的布局,收集每个医院的重点科室和医生专长,了解医保政策相关细则。他的手机里有个陪诊备忘录,满满记录着医院和陪诊患者的信息,有了新变化随时补充更新。

周瞭的陪诊备忘录

“他们不是病人、不是客户,是我的朋友,我也更希望成为他们的‘临时家属’。患者有时不愿意跟家属说的心里话,反而会和陪诊师分享。”周瞭说,等待过程中,他会聊聊生活方面的事情,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现在,他正在学习心理知识,努力当好一名心理疏导师。“我希望通过陪诊短暂的相处,对患者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走出医院能卸下心理包袱,那我们的陪诊就是成功的。”

在医院待久了,见过形形色色的病患和各种心酸场景,虽然年纪轻轻,周瞭却感触颇深:“没有身体健康,梦想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和健康相比,什么困难、挫折都不算问题,我们必须要坚强。”

即便现在接单不算多,周瞭表示,自己还是会坚定地走下去,做一名让人感到温暖的陪诊师。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